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山东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在全国拥有很高的地位,其中以济南近郊及青州两地最为集中,玉函山佛峪造像、柳埠四门塔千佛崖、黄石崖北魏造像、五峰山北朝石窟……不少济南人都能轻松地列举出一长串的名字,但有一处地方却长久地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少为外人知悉,那就是位于锦绣川青铜山山麓有“齐鲁第一大佛”美誉的大佛寺隋唐石窟造像。 由于“藏”在山腰里,交通不便,一直没有得到规范的开发,历经1500多年沧桑岁月的大佛寺石窟造像依然默默沉寂着,与附近红叶谷、锦绣川水库等景点的红红火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沿327省道东行,快到锦绣川水库时,拐到一条北行的岔路上,然后顺着这条盘山公路走约莫十二三里,便到了泰山北麓的第一座高山———青铜山脚下,青铜山山头众多,西侧是卧狮山,形状酷似一头卧着的狮子;北端是大象山,同样惟妙惟肖,“齐鲁第一大佛”就“沉睡”在大象山的半山腰上。 《历城县志古迹考》记载,大佛寺在八达岭下,寺去岭十里,佛去寺七里。专家据此推断,这片山岭过去可能叫做八达岭。生活在山下的老庄村村民说,过去北面山崖上曾有座大佛寺,附近还有3座塔,寺院不知何年月被毁,现在只留下破碎的瓦砾和柱础,塔则在文革期间被拆掉了,踪影全无。 “从踏上台阶的第一步开始,数到365个台阶就能见到大佛了。” 数到365下再抬头,那博大雄浑的石窟就整个呈现在眼前,这座开凿在隋朝末年的石窟,经过了隋朝、唐朝、宋元明等朝代的雕凿,称得上蔚为大观。石窟正中央是佛祖释加牟尼的雕像,佛像高达9·05米,躯体伟岸,造型丰满,高度居全省雕刻佛像之首,所以有“齐鲁第一大佛”之称。大佛面部表情端庄肃穆,双眼略向下看,目光亲切柔和。头上梳着肉髻,身着披肩式长衣,衣带飘然下垂,传神的面目和流畅的衣纹褶皱,显示了极高的雕刻技巧,专家考证凿于隋末唐初。大佛左侧是菩萨与供养比丘,菩萨身着璎珞帛衣,手持净水瓶和枝条。旁边的供养比丘身披袈裟,双手虔诚地捧在胸前,笑着侧向主佛。右侧石壁上还有7尊小佛,分别是宋元明时期的作品,雕刻技法及造像风格各不相同。 窟外6棵千年以上的古柏及西侧来历不明的洞穴,越发给这里增添了一丝古老和神秘的气息。 与损毁严重的千佛山、开元寺、玉函山、黄石崖等地的佛教造像相比,大佛寺石窟可以算是济南近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刻艺术了。 大象山、无底洞…… 诸多神话无穷意趣 关于青铜山及大佛,还有很多美丽的民间故事,“大象藏着神秘的佛,雄狮守着无底的洞”就是其中颇有意趣的两个。 青铜山北侧山体远眺酷似一头大象,象体轮廓清晰,体态匀称,鼻子自然下垂,耳部凹凸有立体感,悬崖上一块黑色佛头状的岩石正好镶嵌在大象眼睛的部位,由此引来了当地人无限遐想。据专家实地考察,这块岩石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有明显的人工雕凿痕迹,由此推断可能是当初造像人所为,但因地势太险,动工困难只好半途而废。 在西侧卧狮山的尾部,还有一个神秘的老毛哭无底洞,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附近有一个官府的粮仓,一天看粮官老毛发现粮食全部被盗,担心没法交差就四处找寻,最终在一处山洞里发现了零零碎碎散落在地上的粮食颗粒,老毛边哭边追,直到筋疲力尽累死在洞里也没能走到头。传说虽然有些离谱,但无底洞深不可测却是事实,多年来曾有不少村民大着胆子欲进洞一探究竟,全都无功而返。据老庄村的何明发讲,无底洞是垂直向下的,1989年济南一家探险队组织了十多个棒小伙来此探险,意图一举揭开无底洞的神秘面纱,他们带来了2500米长的粗绳子,可一直放到尽头还看不到洞底,考虑到队员的安全问题,只好中途放弃了,后来就再也没人下去过。当地人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无底洞直通海底”。 大佛描眉画眼尽失古韵 描着浓黑的眉毛,眼珠黑白分明,涂了鲜红的嘴唇,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这就是记者5月1日采访时见到的石窟内造像的面貌。据看佛人介绍,这是信徒们为保护大佛刷上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平均几年刷一次,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的4月27日,据说这样可以防止风化。经过一番打扮的佛像焕然一新,但古风古韵尽失,怎么看都有些别扭,像假古董。 “这样做不但起不到保护大佛的作用,而且会破坏它原有的外观,纯粹的好心办坏事。”省博物馆的一位专家介绍说,由于大佛属于野外文物,他们也是鞭长莫及。他举例说,徐州的北魏大佛很有价值,几年前当地某部门也是为了保护它,于是做了个水泥罩子将其包起来,结果是彻底毁了这座建筑。 上世纪20年代,两位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对济南古代佛教依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但隐藏在深山中的大佛寺石窟却被漏掉了,没有出现在其调查记录中。 直到1963年冬天,大佛寺石窟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位考察者———济南市文化局的考古队员、当年只有32岁的王建浩。今年5月6日,在闵子骞路的一处平房里,已经72岁的王教授对记者谈起了40年前的考察经过:那是一个刚下完雪的日子,早上4点多,王建浩就揣上一卷煎饼,骑上自行车摸黑出发了,路特别泥泞,他花了五六个小时才赶到目的地。当时在山下还有3座塔,高7米,塔身南面的铭记已被挖掉,按造型及结构推断应该是元明时期的建筑。那时候石窟外面还有用石头垒起的一道拱门,但上部经多年风吹雨打已坍塌。拍照、测量、记录……现在的大佛寺石窟与王建浩当年考察时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3座古塔荡然无存,拱门也早就拆了,大佛也被人为地描眉画眼、抹上了红嘴唇…… “大佛寺石窟的造像并不完整,大佛两侧的菩萨和比丘数量应该是对称的,一对或两对,可是那里的大佛只在左边有菩萨和比丘,右侧则没有,这和唐朝会昌年间灭佛的做法有关联。”王教授推断说,这么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唐初佛教盛极一时,不少石窟造像都是当时开凿的,可到了会昌年间又开始灭佛,许多工程中途停止。像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都有没刻完的雕像,也都发生在会昌年间。
交通指南:
市区骑车——南外环——兴隆庄——郑家窝铺——青铜山(72名泉之白花泉、斗母泉、庙宇、古树木)——车子存放在斗母泉。翻山至绣川乡的大佛寺(看大佛、古木,)。市内乘65路车至商家向北---大佛寺。 斗母泉翻山看大佛可以逃票。车子要放安全地带我是放在庙里的,如果车子多可以付点费。
[ 本帖最后由 老支青 于 2008-9-3 09:0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