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上面的内容是真的那就悲剧了,真相只有一个。在下面:
欧版是台湾穗高代工的 液压一体成型+三抽管技术一直是穗高最自豪的铝加工工艺.
看看价格6XXX,1XXXX大元的由其代工的BMC硬架和软尾也不过就是印着这两个特殊技术的LOGO.
这样可以在保证车架性能的情况下 达到最完美的重量强度比
同时可以将管材做的更符合厂家设计标准
大陆工厂即便有设备有能力做液压一体成型管材,可以印HFS字样了,
也肯定不是三抽铝管,所以同样的HFS国产化后重了快半斤,很多细节部分处理也只能妥协.
HFS车架一直以来的优良口碑不是靠美利达的品牌或者宣传打出来的,
这的的确确代表了台湾乃止全亚洲的铝架的最高端加工工艺水准,
国产化只能是抢占大陆市场的一步棋子,毕竟价格问题在中国是消费者购买的最大考虑因素.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一级品销往欧美,二级品本国销售,三级品销往大陆.
如此赤裸的行径只能让我对美利达品牌表示失望,但是不会降低我对HFS欧版车架的信任.
早就看过的一篇某所谓内行的经销商执笔的官方发布文.
整篇无稽之谈,什么狗屁和赛手共同研究开发的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赛用架~
什么欧版架子就是特别给欧洲队员欧洲地形设计的,
摆明了是看不起中国的赛事难度 中国的队员的实力和头脑.
退一步说,好,这文字是真的,
那美利达中国赞助车手真的都去用中国特制版的这款HFS了?
美利达车队来中国都扔了96至尊 FLX CARBON TEAM, 0.NINE改换大陆版HFS来比赛?
按文中的理论,那肯定欧版的这些全系列产品都不适合中国的赛事,而且会严重影响队员的成绩咯?
哈哈哈,天大的笑话.
铁一般的事实,
除了中国 全球的HFS都只有欧版那一个样,那才是美利达的铝架的实力代表作.
正统的HFS 不管每年每代,
大部分技术,设计和考量都是沿用自同品牌同年款的顶级碳架,
这是穗高代工的几个牌子比如BMC在内的惯例,
HFS和FLX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已久,美利达山地车队的UCI战绩也是硕果累累,声名显赫,
一直以来对这个牌子的铝硬架和碳硬架都是有很大好感的,
但是这款大陆版的确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和XTC TEAM抢占大陆市场而出现的产物,
估计就是用大陆代工厂的现成的早期车架的设计方案直接套用,
采用HFS技术加工制作而已,
甚至于说连俩影响后上叉强度的货架孔设计都懒得摘掉.
三抽工艺,FLEXSTAY主动减震 嵌入式半隐藏尾勾 等特色技术都不见踪影,
阉了就是阉了,做工品质就是有区别
连这都不敢承认,一味的遮遮掩掩 声东击西
力图把所有不足之处都加以诠释甚至的文字有什么可参考之处?
也许这个架子介于其低廉的售价和美利达HFS的金字招牌,
在国内的确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用户群体,
但是除非这个架子有一天美利达有勇气往全球卖,
不再注明是所谓大陆版,我才会认真去对待和考量它.
客观的说,大陆版的后叉确实不同于欧版,但有两点需要更正:1.后上管不是圆形,但也不是完全的长方形,而是介于两者之间;2.后下管内侧与欧版一样,但外侧基本为直线,略有弯曲。以上两点带来的问题有可能使后三角的弹性(HFS号称是弹性车架)比欧版差一点,减震性能相对弱一点。
用于安装后货架的螺丝,确实会使车架的强度有所下降。但这一点也要看拿这车架来干什么了,一般强度的XC是不成问题的。旅行用应该更实用。
大陆版只能装碟刹,没有V刹座,这一点比较讨厌,希望能改进。头管的确是桶型设计,这一点和欧版一样(也许弧度略有差别)
有些车友说大陆版的HFS就是TFS。这一点我不同意,我对比了TFS车架和自己的大陆版HFS车架,至少在焊接处的处理工艺是完全不同的。大陆版HFS的焊接工艺非常好,和欧版一样,焊点很光滑。而TFS的焊接处看起来明显差一些。其他的没具体比过,不乱评论。
我在美利达论坛发了帖子询问欧版和大陆版HFS的区别,美利达的客服给我回邮件说价格的差异是“因为成本不同”,却没有说所谓的“成本不同”是因为用的原材料不同还是因为大陆和台湾的人工成本不同(欧版为台湾制造)。这一点还希望有知情者说一声。
最后,讨论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只是baidu或者google来的传言,说的时候还是谨慎一点。过分的太高或者贬低一个车架、一个品牌,都是不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