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
手机号重置密码
扫一扫,极速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我从高中的时候,就很喜欢骑自行车旅行,但是当时仅限于一个人独行。而且,我从小性格比较孤僻,不太爱合群,总是喜欢独来独往,性格很内向,和现在的我的性格,真是天壤之别。 貌似大学迎接新生的某天,你都会看到各社团在招兵买马,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学校的自行车协会,那应该是2002年的5月假期,学校的自行车协会会长(抱歉,太久我都忘记名字了)组织了去二龙山的骑行活动,我当时借了同学一台看上去车况很好的山地自行车,就跟着去了,那次貌似是往返200公里的活动,那是我的第一次骑车,那台山地车让我印象深刻,非常难骑,座子很硬,100公里的路程,我们骑了12个小时才到,路上状况不断,自行车啥样的都有。当时有几个学校附近玩攀爬的高中生也一起去了,他们修车很厉害,而且车好,骑的更厉害,心里很崇拜。PS:当时我们没有任何人带头盔,也没这个观念。那是我第一次100公里以上的骑行,很有纪念意义。
因为那几台攀爬车,给我带来的刺激,不过我的反应错了,我最快的速度从一个上海的朋友那里,买了一台700C的阿米尼的平把公路旅行车,当时还是全套100GS的套件,21速的,架子很大恨大,我当时疯了一样的省钱,然后把车升级了个乱七八糟,最后算上车价,花了不下2000块吧,车也还是很烂,但是是超级菜鸟,比如,50买了一对塑料的珠档脚踏。50买了一对公路外胎,还是国产的275的,700C几乎不能用,结果也傻呼呼的买来了。有人看到我的车,说,公路车,应该是弯把的,好吗,我换! 2003年的4月,我买了一台GLOBAL(宏邦)公路自行车,14速的,梁拨。当时是学校里比较好的车了。到处拉风的跑,还经常去江北的师大校区看我表妹。 03年的4月30日,这是个重大的转折点,在这一天,我第一次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婆,并且,从那以后,我们就一直走在了一起,并在大学毕业后成立了家庭,中间难免有情侣争执,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分手过,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大学的毕业就分手,反而,我们一起来到了北京,并很好的生活着,我们即将为人父为人母,但是,这是后话。
事情的起因是,03年4月30,自行车协会组织2个活动,一个是去镜泊湖,一个是去长春,我当时已经是领队了,我带队去长春,当时也正好失恋,一直暗恋和我一起播音的另外一个女孩,称呼为A吧。一般活动前,都有个集体会议,A说自己宿舍的一个女生想参加镜泊湖的活动,但是是特困生,而且没车,就带来了。那个人就是我现在的老婆,但是我对她印象一般(她后来回忆所说,她当时对我的印象更差),她想参加活动,但是没有车,我有2台(新买的公路车和原来的那个阿米尼还没卖),于是,我就借给了她那台阿米尼(那车是55长54高,我老婆160,当时咋骑上去的呢) 她去的镜泊湖,我去的长春,于是我们就错过了,后来镜泊湖一队从牡丹江回来的时候,我当时正好去火车站送别的女生,于是,送完人后,就正好借到了他们。于是,我骑车,她坐后座,我们就回到了校园。后来,后来,后来我们就在一起了。
后来我突然发现我老婆其实很耐看,而且多才多艺,比如踢毽子一踢就是200多个,虽然很胖乎,但是柔韧性好的可以下叉,打篮球更是动作优美,干净利索,虽然是特困生,但是从来不让我为她乱花钱,我们大学度过了很多很快乐的时光。当然,现在也是。 可以说,自行车是我融入大学,改变自己性格的工具,通过自行车,我的性格变得开朗,外向。通过自行车,我大学认识了很多朋友,论坛也认识了很多重要的朋友(比如CB论坛里的猪耳朵,999,天使也掉毛等),通过自行车,我也收获了家庭。 如果,你也曾经和我一样性格内向,孤僻的话,不妨参加自行车运动,和更多的人一起玩,很快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扉被打开了,很多你过去欠缺的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弥补上了。即使你不喜欢自行车,只要是和人面对面交流,共同参与的活动都能让人有所变化(网游不算)。
从03年开始,我就开始烧起了自行车,首先是把那台阿米尼卖了,然后开始升级我的公路车,升级了无数次后,那车居然在建行门口,2把大锁保护,我ATM取款的功夫,就这么丢了,真是匪夷所思。 那之后不久,我又给老婆装了一台真正带手变的公路车16速的,记得还是个假闪电的黄色的公路架子,我当时忙于学业,反正也没车了,就骑车骑的更少了。 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上面说的这些车,我基本都没留下照片,因为当时拍照还是很贵的,数码更贵,网络也不是很发达,学校电脑也不多,以后的我基本上都有照片。 当时对自行车最大感悟是:烧自行车很贵,骑车长途更费,而且路上吃饭住宿,不见得比坐车省钱,更不节省时间。或许,也就是磨练意志? 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太可笑了,骑车如果只是从物质层面来考虑,而忽略精神的享受,这简直就是侮辱了自行车运动。 现在我的车比以前的贵多了,想法早就超越了当初,我深刻的觉得,自行车运动打给我的好处和回报,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现在我的很多机会和发展,都是自行车和自行车运动带给我的,岂能用费钱不费钱来衡量?
我是04年注册CB的,不久就开始根据自己2年多来玩命折腾的感悟,来写很多自行车的东西。现在回头来看,觉得很多都写的不对,有的甚至是大错特错,现在随着收入的增加,自行车技术的提高,总想写点什么东西,一定会比以前写的好,但是,我却很少有时间了。 人生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矛盾: 大学的时候,我有的是时间,没有钱,车也很破,一个月几百的生活费,实在难维持这个爱好。而且,对自行车了解不深的时候,还敢写很多自行车的帖子。 工作后,尤其是最近的1-2年,我不能说有的是钱,但是我喜欢的零件,我都负担的起(家里的工具就不少钱了),车也好了很多,一个月成千上万的花(北京薪水高,消费更好),随着人的成熟,我对生活和自行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是我居然没有时间了,也没有了写帖子的热情了。
我是从事IT行业的,已经工作了6年,或许是从一而终的思想在作怪,我从毕业后到现在,一直都是在一家公司工作,就没有换过地方。从实习生,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路走来,现在是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老婆虽然早期工作不顺利,但是现在也是公司的行政经理了,我们的生活终于开始安逸下来,不再为房租发愁(我们还是买不起房,但是租了个很大的房子,条件不错,就在国贸,上班很近)不会和卖菜的大妈块八毛的侃价还价,消费水平也一路飙升。 不过除了买不起房,其他的都好。 我们刚来北京的时候,是人生地不熟的原味的北漂。我当是只有一个小电脑包,迈进昌平那边的一家公寓,就开始了工作。 现在的我们,家里摆满了家用电器,各种物品,自行车就有4台,还有大量的工具和备用零件,老婆的肚子里还孕育着新生命,我初步的理想实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让长期不知道我消息的人,大概了解一下我的现状。 然后,我来说说,自行车给我带来了哪些影响和那些感悟? 1.自行车改变了我的人生:通过自行车,扩大了我的社交网络,让我认识了太多人,他们很多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有的在我最窘迫的时候,搭了一把手,有的,在我的工作病入膏肓的时候,力挽狂澜。我的老婆,我的很多可以舍命的朋友。都是因为爱上了自行车带给我的。 2.自行车改善了我的生活。07-08年是我最痛苦的2年,我的收入不高,公司有从昌平搬家进了北四环,工资却没变,开销激增,而当时我老婆又刚刚失业,月入3000养2个人的我,简直就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被迫开了一个自行车网店(09年经济好转后就已经关闭了),这个时候,很多过去的资源都被利用了起来,我没有本钱,很多商家,在CB上认识我的,都纷纷帮忙,比如免费的提供货物,我卖了才给他们钱,当时网店竞争不大,利润还是可以接受的,我边上班边做网店,即使生意再少,一天也有100块的收入,对于我当时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于是,果断的改变了和别人合租的种种不便。我结婚了,我终于也可以租一套完整的只有自己和老婆居住的房子了。
3.自行车帮助我从同事中脱颖而出。我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国企,有上万的员工,类似我这样的工程师,简直就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因为我每天骑一台自己组装的折叠车上班,带着头盔类似奥特曼一样在上下班出现,我的上级领导,很快就发现了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视网膜效应形成了,后来,我们公司还有运动会,因为我以前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加上平时40公里通勤,周末150公里拉练。身体保持的相当好,压倒性的优势拿下了2个冠军(一个人只能参加2项)。于是,全部门的人都认识了我。不久,领导说了一句,这小子也干了很长时间工作了,能力年限都够了。该提拔了,于是,我就成了项目经理,终于也有了几个得力的手下,薪水更进一步的获得了提升。 而且,因为早期对自行车的热爱,我写了很多帖子,所以,潜移默化的我的文笔在同事中算比较不错的,所以,我还在公司的内部刊物上经常发表一些小文章,这些都给我的工作加分。 总结一下: 自行车运动在大学让我克服了内向孤僻的性格,收获了爱情,在工作后,让我快速的从公司的千人一面中脱颖而出。 自行车运动,让我在初来北京的时候,快速的找到了朋友,融入了这里。更重要的是,让我一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看到一些同事疲倦的面容和匮乏的精力,难免心理不产生优越感。 那么,十年中,我有2年左右的时间,是完全没有骑车的,我又发生了什么悲剧的事情呢?
我在2009年3月的时候,因为07-08年太忙,疏于锻炼身体,突然的一次感冒发烧没注意,直接就撂倒了,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我当时到底得了什么病,情况类似于脑炎,但是又无法确诊,总之,症状就是突然不能运动,也不能说话了。虽然我还有意识,但是意识时有时无,断断续续,有的时候,觉得空间感很差,甚至无法辨别方向,那段时间,是我老婆最崩溃的日子。因为她还在失业,我们刚结婚,我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倒下了。 其实,何尝对我不是一个煎熬,医生告诉我,你会好的,但是我不能说话,不能动,我只有意识还有,每天睡觉是个最郁闷的事情,因为,我只能睡觉,不能动。但是,我又怕我醒来的时候,我还是不能动,不能说。 万幸的是,一个月之后,我的病开始好转,我能说话了,就是类似老外说中文,音调很怪。能运动了,虽然有点踉跄,大概2个月后,我彻底好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只是那段时间吃的药很悲催,都是啥大脑恢复,老年痴呆,中风不语的药,我才多大,天天吃这些我爷爷那一辈都不一定吃的药。 从那以后,我果断的关闭了网店,存货也陆陆续续的处理掉,老婆也顺利找到了工作,好日子貌似又回来了。 我经历了一次濒临崩溃的生病,突然有了好多生活的感悟。那种获得新生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到的,我的同事也觉得我好像突然变了,变得什么事都看得开,更放松了,也没有以前那么固执了。 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行车运动,车子的档次也开始提高,工具的档次也水涨船高。从09年到11年现在,我和老婆再也没有生病过,除了我曾经在10年摔过车和11年摔车,但是都是受伤,而不是生病。 奉劝大家: 不要在乎玩自行车的那点钱,这个钱是固定的,而且本来是给医院准备的,你给自己花的多,医院就花的少,你给自己节省,实际都是给医院节省的。还不如自己花掉玩掉消耗掉。 装备一定要准备齐全,我和老婆都摔过车,不过好在准备齐全,我们起码摔坏过2次头盔了,有至少3次记忆深刻的摔车事故,但是因为装备齐全,我们都没有大碍,只有轻微伤很快就好,也没有破相,至今为止,我和老婆的膝盖也没有运动损伤。 所以,要么就不玩,要么就玩专业点,无论你买了什么,主要你真的用了,骑了,那就是值得的,不要陷入不骑车就喜欢折腾零件,唯硬件论的误区。 最重要的是:人在车上,车在路上,走在人生的旅程上看风景。
渐渐地,通过自行车,有了很多感悟,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1.自行车投入多少和收入的关系并不大。当收入不足以满足温饱的时候,自行车只是交通工具,谈论自行车的发烧,简直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一旦收入和支出基本有盈余的时候,你就开始寻找一下爱好。或许,你的选择就是自行车。然后你会不由自主的烧起来。月收入几千的人,可能会骑几万的车,千万富翁级别的,或许只会买1台千余元的普通车锻炼,所以,愿意花多少,和收入真的无关,只取决于你对运动的热爱程度。人一旦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融入一个小圈子一起玩的时候,你往往会加大投入,不是因为攀比,而是一个群体很容易会影响你的消费习惯。别人有的一些东西,你往往也会添置。我就是一个例子,融入折叠群的时候,就上了折叠车,群里有人开始上公路的时候,我又上了公路,别人换轮组,我嘴上说着不换不换,几天后,可能正好问到一个很好的价格,我也换了新轮组,不晓得后面会上啥?
(请注意这段,我写的大前提是,在人的体力和技术,没有任何提升,只是用钱铺路的情况下) 2.车的性能好,的确可以提高成绩,只是提高的幅度比较有限。经常有人问,骑那么好的车有必要吗?我的回答就是,你能负担的起,就有必要。但是幅度有限。比如2000一辆的公路车,长时间骑行,经常骑车的话,上山,放坡,平路都算上的话。10000公里平均下来AVS大概是20。然后我们升级公路车,上顶级套件,上顶级轮组,啥都折腾,在身体没啥提升的话,你的速度,还是10000公里下来,AVS也就是到23-24左右,这个是极限了,前提是不上锁,只升级硬件的情况下,AVS能提高这么多就好不错了,最后就是上锁,如果你学会了怎么用锁,你的速度大概能到28-30。不过如果你不适应用锁,你甚至会肌肉疼痛,或许和你不上锁就没啥差别。不过到此为止了,用钱铺路的话,AVS到30绝对是极限的极限了,而且,一切都在按照最大效果来看的话。实际上,啥都用顶级的,人不变的话,速度能到25就算相当不错了,所以,我说,提高没问题,只是提高的幅度有限。我骑车也是很菜的那种,所以,为了追上别人,我也只好用钱铺路。毕竟,我和普通爱好者的差距,用这个还能基本弥补的上。 (这里会告诉你,其实技术和体力才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基本上,通过硬件的升级,提升幅度到此为止了,真正提升幅度大的,其实还是技术,比如可以适应很高的踏频,用锁蹬踏的很圆润,上坡会摇车,下坡会压弯,知道什么时候领骑,什么时候冲刺,什么时候跟车。你才能有更好的成绩,充分发挥你的硬件的优势。所以,即使给你和环法车手一样的车,你和他的AVS至少有10-15的差距。这些差距,是什么器材都弥补不了的。 我不反对烧器材,也同样推崇提高个人技术,反正目的都是了提高速度,通过哪种途径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反对的是,根据器材的好坏是判定一个车手的优劣甚至是地位。一个菜鸟骑着一辆昂贵的车并不可笑,一个专业车手骑着一台普通的车也没什么跌份的。跌份的是你用器材的价值去衡量一个人。 所以,一个厉害的车手和一辆普通的车搭配,和一个普通的车手和厉害的车搭配,他们的速度差不多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既不要比技术也不要比硬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来骑就好。毕竟,你我都不是靠骑车吃饭的人。我们都是通过自行车减压,寻找快乐,寻找健康的人,而不是为了寻找差异,为了证明我比你强,我比你有钱而骑车。
3.架子到底选啥材质,铝,钢,钛,碳? 这4类的架子,我都用了很长的时间,每个都在10000公里左右,说说感受: 骑行感觉最好最放心的,的确是钢架,良好的弹性,不用忍受来自车架的剧烈震动。而且一般摔不坏,至于生锈不生锈,都是小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贵,铬钼钢的就要2000上下,853的起码4000起,953的就更要天价了,但凡买的起的重量都比其他材质稍重,但凡重量满意了,钱包就要抗议了。纤细的外表,视觉上是有一种享受,不过搭配上要注意,纤细的钢架,用大刀圈,扁扁的车把,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搭调。还是平圈,25.4口径类的车把,搭配起来比较有味道。 骑行感觉第2好的,是钛架,基本5000上下,还是可以弄到一个钛架子的,再往上一个档次的SEVEN类的就太贵了,就没骑过,这里以航轮的钛架说说感受,钛架子的涂装,都是特别低调的,因为不好弄涂装,骑行的感觉和钢架差不多,震动很小,重量和铝架接近。啥东西都感觉很中庸,可能正是中庸,所以市场上钛架的分量最小,和钢的一样,都比较耐摔。 骑行第3好的是碳架。重量上绝对最有优势,外形几乎为所欲为,反正样子是模具决定,涂装更是无所顾忌,不过一般碳架都没钛和钢那么纤细,虽然碳架可以做的比铝架还粗,比钢架还细吧。上刀圈甚至大刀都很好看,用平圈反而差点意思。而且随着这几年碳架越来越多,从几千元到N万的碳架子随处可见。最大的不足就是,千万别摔,正常骑车,没几个能把架子骑坏的,一旦摔车,碰撞,你的碳架都难免损坏,而且厂家只承诺正常使用保修,摔车,碰撞这些都不在保修范围内。我曾经目睹阵风吹来,架子倒地,一个小石子,碳架就裂了一条大缝。因为锁紧力度没掌握好的被夹扁的碳零件不在少数吧?所以,没有雄厚的财力,也不专业比赛,碳架是我第一个放弃的东西。 最后的就是铝架,这个市场占有率实在是太高了,轻量,价格便宜,几百块到几千都就可以买到一个铝架,但是你应该很少看到卖上万的铝架。常见的铝架基本都在4000以下。什么铝架子软不软的问题,通过工艺都可以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铝材本身对震动的吸收比较弱。长时间的骑行,震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用的时间最长的就是铝架,因为太普遍了,而且我能负担的起。我已经基本适应了那种震动。 如果入门,推荐铝架,如果想买一个架子用很多年,推荐钢架,如果不反对钛那低调的颜色,钛架不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专业比赛或者资金较充足,考虑碳架吧,不会让你失望,但是要小心损坏。 说了这么多,我的梦想是什么呢?一台853的公路架+碳叉足以。 现在我和我老婆的公路车,还是10年装的,用的昆山TCR+4500套件+MAVIC ELITE的轮组+FSA的铝件+PRO3 RACE的公路外胎+闪电的钛轨坐垫。变态的装法吧?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考虑的架子够用就行,轮组,外胎,坐垫这些一定舍得花钱,铝件够用就行,最常见的FSA就OK了。事实上,骑过我车的人,都夸我的车抓地力好,坐垫舒服,轮子给力,变速也够用了,就是太颠簸了点,呵呵。
4.不要做自行车中的特权车!切记! 你是否经常在车流中穿梭,你是否经常高速并线和急停急加速?团队出行是否经常占据整条自行车道? 经常在路上开车的人,都很反感特权车。他们往往横冲直撞,无所顾忌,随意闯灯,违规左转压线,种种劣行,或者干脆拉着警报,或者你是否遭遇过交通管制?无奈的只能苦等。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我们转移到自行车上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成为让人厌恶的特权自行车。多数爱好者的车比起路上的普通自行车:加速性能好,刹车性能更好,零件更精密结实,变速更精准快捷。重要的是,我们还有装备,头盔,手套,服装,车灯,甚至是气喇叭,一应俱全。 于是,你经常能在自行车流中看到车友高速的穿越其他电动车和自行车,而且,是那种没有任何征兆,从边上忽的一向超越,很容易吓到其他人。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明明可以逐渐慢下来,却非要一个急刹,然后直接变向另辟蹊径。这种并线,急停,急刹和特权车没有任何分别。 气喇叭的滥用,有的时候更是肆无忌惮。如果是郊区看到汽车或者是弯道拐弯处,按上几下,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是市区碰到有不良司机逆行或者是该让不让,按1-2下提醒司机,也算适宜。最讨厌的就是,不停的按气喇叭催促其他自行车车快走或者给自己让路,而丝毫不顾周围是否有老人,儿童和孕妇,实际上,气喇叭那刺耳的声音,是很容易吓到这些精神紧张的人群的。这些无缘无故拉警笛,喊话也没区别。 还有的车友车上都装了强光手电,我的车上也有类似的装备。但是,这东西的使用是要很注意的,比如停车的时候,我习惯于用手遮住我的手电或者干脆关闭,因为停车时,刺眼的灯管,可能正好会伤害到同样高度的儿童。骑车经常遇到有人逆行,有人习惯性的就直接开爆闪,反正你是逆行有错在先,其实对方眼睛被刺激的同时,最有可能的就是惊慌失措,直接撞上你。而且,照射眼前的10米左右的范围就可以,没有必要远射,会车时是否很讨厌对面车不变灯和停车等候时也讨厌后面的车不变灯晃的后视镜都看不清?骑车的时候其实也一样。 经常有大队的活动出游,路上不幸被同性的路人很多时候就遭殃了。最正确的方式是,大队的人马,不要并排,一个跟一个的在自行车道的左侧或者中间的地方等待(可能有机动车借道左转),但是多数的团队活动,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整条自行车道都堵死,后面的其他车辆,速度不如我们,往往会姗姗来迟,无论是想左转的还是右转的,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后面等着,一动不动,这是否和遭遇了交通管制的感觉相同? 所以,请慎重选择你的行车路线,以及你的骑车方式,至少在市区人多车流量大的地方是这样,慎重使用你的灯光和喇叭,尤其是要注意周围的儿童等,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慎用,什么时候不该用,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想,你懂得。 另外,跟在公交车后面又脏,视线又不好,很多人会选择在公交进站的时候超越,从右侧你可能会撞到上下车的乘客,从左侧高速并线超车,跟在公交车后面其他机动车司机可能也有类似的想法,而且,恰好你超到一半车身的时候,大客车或许会起步侧切过来,你的位置也会很尴尬。所以,这时你务必要快速的回头观察,判断大公交是乘客上车中,还是马上起步了,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操作。 不要和你的队友在非比赛的情况下飙车,当然,更不要和那些有意无意和你飙车的其他人飙车。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头盔,他们的整车甚至没有你的一对刹车皮贵,他们或许只是一时冲动,一时想找到年轻的感觉。你应该主动的放慢速度,做出您先请的手势,避免这种危险。这正如真正的武者,只在赛场或战场上与人拼搏,而不会去欺辱平民一样。 总之一句话:特权的只有人的思想,而不是你的车。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登录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5-2-23 00:48 , Processed in 0.02486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