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1302|回复: 1

自行车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6 17: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自行车的前世今生
□西雨风
 
    《百姓》2004年第11期   
 
 
 


  自行车在中国是最为普及的一种交通工具,中国的老百姓对它是再熟悉不过了,无论是遥远偏僻的乡村,还是在交通发达的大城市,都可以见到自行车忙碌的身影。而自行车产生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其在中国存在的历史更是短暂。
  自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至今也只有200多年的历史。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其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这种自行车虽然仍旧用脚蹬才能前行,但是可以一边前行一边改变方向。于是乎,它一问世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法国人大量进行仿制,一时间,在巴黎的街头涌现出了成百上千的自行车。1830年,法国政府还为邮差配备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
  随后,自行车在技术、性能等方面不断得到改进。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骑车时再也不用两足蹬地,提高了行驶的速度。1869年诞生的雷诺型自行车,车架改由钢管制作,车辆也改为钢圈和辐条,采用实心轮胎,使自行车更加轻便。1886年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式样。在斯塔利设计的自行车新式样中,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斯塔利本人由于对自行车设计的独特贡献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1887年,英国人劳森完成了链条驱动自行车的设计。同年,英国人邓鲁普研制出了充气轮胎。这样,自行车大致具备了现代面貌,自行车技术也完成了向商业化的转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此后,自行车逐步走入大众生活。
  自行车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中国人最早见到自行车是在清朝末年,当时的清政府的外交官员张德彝首先在欧洲看到的。他在日记中写道:"见游人有骑两轮自行车者,造以钢铁,前轮大,后轮小,上横一梁。人坐梁上,两手扶舵,足踏轴端,机动以弛行,疾于奔马。"自行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李鸿章访美时,也遇到一个骑高轮自行车的女孩,甚觉新奇,还特意邀请她到纽约的旅馆叙谈。而自行车在中国土地上的首次出现,大概是1868年(清同治七年)11月,那是不远万里从欧洲运来的。据说,当时的皇帝曾得到过一辆,他还把紫禁城的门槛砍掉,以保证骑车能畅通无阻。
  民国之后,中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工业,绝大部分的所谓车行,其所从事的业务也仅仅是制造和销售自行车的零配件。1930年前后,华商聘请了日本技师,才组装出"红马"和"白马"牌的两种最早的国产自行车,但不少部件仍靠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自行车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不但有了自己生产的"永久"、"飞鸽"等知名品牌,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作为国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农村还被用作重要的搬运工具,生产有了飞速的发展。1978年达854万辆,1979年首次突破1000万辆,此后中国的自行车在产量、消费量、出口量等方面均居世界第一位。据统计,中国老百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自行车年出口量达到2000万辆。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滚滚车流在中国的城市中碾动,这是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这是一条现代中国流动的长城。
  建国50多年来,自行车的地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自行车地位的变化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见证。
  20世纪50年代,自行车还是较为稀少的个人交通工具。而到了60、70年代,自行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与缝纫机、手表、收录机并称为四大件,这四大件是一个家庭富裕的象征,农村的姑娘小伙在定亲的时候一定是四大件齐备,而这自行车更是重中之重。那个时候,有自行车的人家往往被很多人羡慕不已。那时的人们谈论起"飞鸽、永久",不亚于今天人们谈论"捷达、富康",如果是谁家的自行车丢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会立案侦破。在以轿车为高官专属的年代,自行车是百姓的自豪。 进入80、90年代后,自行车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千篇一律的老式样被五光十色的新式样取代。“飞鸽”、“永久”、“凤凰”等品牌也不再独享殊荣。山地车、变速车、高档赛车、电力自行车等遍地开花,开始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自行车也从单一的实用功能衍变出娱乐功能,健身功能,其中也渗透了审美、健康、环保等观念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公共交通日显拥挤,自行车终于在与机动车争路抢道的拼杀中,败下阵来。而今在城市进行所谓的现代规划之时,以往堂而皇之的自行车专用道,已逐渐被蚕蚀吞并;有些路段,尤其是处在城市中心的路段,干脆就将自行车拒之路外,禁止行驶。此外,住房改革后,不少职工家庭远离市区,上班再骑自行车就显得费力费时,脱离急剧变化的生活节奏了。据统计,近十年来,大城市中的骑车上班族日益减少,近1/3的城市居民可能在未来的五年内购置家庭轿车,鸟枪换大炮,两轮换四轮。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迟早会在中国自行消失。但是在广大的农村,虽然机动车日多,但自行车仍是大众短距离运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在大城市中,出于环保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需要,自行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发表于 2007-1-6 20: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001a.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6-2 05:32 , Processed in 0.02599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