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829|回复: 6

红楼梦的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4 20: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林黛玉的恋爱悲剧(精选一) 作者:王昆仑 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黛玉的存在。   林黛玉用她的整个生涯唱出了一首缠绵哀艳的恋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流着他心上的血,眼中的泪,给她做成了纪录。于是,这位追求美好爱情而丧生的少女便在中国千千万万人的心中、口中。   林黛玉似乎不知道恋爱以外,人生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内容,也看不到恋爱以外还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她把全部自我都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边的一切,从中酿造出自己的思想、性格、情绪、嗜好,以及她精巧的语言与优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面消灭了她自己。   黛玉以前,中国原本有着千千万万的局部的林黛玉;到了黛玉出现,那许多不完整的人物之情、之才、之貌、之思,就都汇集在这一个人的身上。黛玉之后,一个完整的黛玉之情、之才、之貌、之思,又分注到千千万万中国女性的身上去了。作者使这一个典型结晶了过去一切“春怨秋悲”闺阁女性之传统,然后又感染了以后一切“工愁工病”闺阁女性之情操。于是黛玉忧郁,别人忧郁;黛玉哭泣,别人哭泣;黛玉失恋,别人难免也产生幻灭之感;黛玉死亡,许多人认为这是人间永恒的遗恨。总之,这是一个概括力很强,可以长久流传下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黛玉习惯于以自己的枪弹穿过宝玉去射击敌人。凡黛玉与宝钗或湘云的抵触,在形式上总是变成黛玉和宝玉的冲突。贾母为宝钗生日而唱戏,黛玉向宝玉发牢骚;元春赏赐众姐妹礼物,独宝钗与宝与所得的一样,黛玉更向宝玉发牢骚。因此宝钗和湘云存在一天,宝黛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和谐。黛玉说:“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可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在婚姻命定的时代,那“金玉之论”是当然是公众承认的一种权威,黛玉哪能不畏惧?她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这是多么凄恻的声音啊!这少女发现到人与天的抵触了,而自己是毫无凭藉的。可是她的情感不允许她通让,她坚持着要赢得宝玉,也可以说就是要以自己的生命与那天定的金玉姻缘斗争。因此她随时谛听着,谁的脚步声走进了宝玉的身边?随时窥伺着,宝玉的心在向谁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惊愕中。可是这诗人本质的姑娘既不了解环境,更不懂得战略战术,她惟一的能力就是无意地使用锋利的言辞刺激敌人和伤害中立者,使得敌人戒备,使得自己绝无友军而已。她神经越敏锐,估计敌情越强;地位越孤立,假想敌人越多。于是只有让深重的疑惧、忧郁、痛苦不断地侵蚀自己,而人生的咱也就非常狭窄了——林黛玉的恋爱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剧性。
发表于 2007-6-14 20: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恋爱悲剧(精选二)

《红楼梦》作者写宝黛恋爱最深刻,也最特殊之处,就是他描绘出他们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炽热,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宝玉平时对一般女性所习惯的“吃口红”之类的胡缠厮混,遇到了黛玉就一概不能适用。他每到了黛玉面前就似乎变成了天下第一蠢才。除了说出那些“天诛地灭”、“你死了我做和尚”粗直的誓言外,什么话也说不好。黛玉之对宝玉,在人多的场合她总是嘲笑他,在人少的场合就闹猜忌纠纷。宝玉呢,就总想借助于才子佳人的恋爱教材来打通一条交通线,这是最容易伤害黛玉应有的闺阁尊严的,因此常从一个绮丽的晴天猛然引起惊人的风暴。  在只许“偷情”而不许恋爱的时代,一般青年男女大约常为了缺乏传情的方式而苦恼吧?从来《红楼梦》的读者都怕读宝玉黛玉这种情感淤塞和情感冲激的记录。然而在特殊的环境的规定之下,他们的爱情只能是岩石重压下的激流,浓云包围下的暗月;具体说,他们只能有无声的渴望、过敏的猜疑和浪费的争吵,而不能有现代人的明朗通畅。多次的小抵触终于爆发了一次大冲突——宝玉死命要摔玉,黛玉大哭大吐。   这空前绝后的一回大争吵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以及许多人。宝黛两人都受了极严重的创伤。可是在这一场狂风暴雨之后,他们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彼此都滋生出对自己的悔恨、对对方怜恤之情。又忽听见贾母说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对这极通俗却极有深味的谚语就像参惮一般,都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如作者所写宝玉和黛玉这种苦恋的形象或许不是今日读者所能体验而给予同情的。然而,内心都要求接近,外形越表现背驰,这正是中国封建时代恋爱方式的一种特质。实际上宝黛在这一场争吵之后,他们的关系又推进了一步。   我们应当注意,作者在宝黛关系中并不强调黛玉之美貌这一点。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双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颈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频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象个神仙,却从未说她是个美人。黛玉是公认的病态的美,也可以叫作痛苦的美吧。大智大慧而遭遇了苦难的灵魂,它是会发出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肥红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逸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他一种别人所无有的满足。因此在宝玉眼中,他那疲弱的身材就成为脱俗,含愁的眼波就显得深刻了。成为宝玉心上万王之王的并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就正因为只有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净化、升华!
发表于 2007-6-14 20: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恋爱悲剧(精选三)

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这是由于两个人的思想情分的相契和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钗和湘云都曾劝宝玉学习“仕途经济”,都受了宝玉的批评。她对袭人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样话,我也早和她生分了。”黛玉听到这话之后,立刻觉得“惊喜交集”而引为知己,她发现宝玉在人生道路上是和自己一致的。宝玉睡午觉,宝钗坐在他身边,忽然听到他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不分明是作者在为宝玉的潜意识发表宣言吗?宝黛二人一致地扬弃传统的庸俗的生活规律,一致地不屈从于金玉命定婚姻论。有着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基础,所以才构成不可打破的恋爱关系,作者很正确地提示出了他所希望的生活准则。  宝黛恋爱之所以成为悲剧,直接看来,象是由于这两人的性格造成的。但宝玉的过分的兴趣广泛,黛玉的过分晦涩、疑忌,也仍具有他们的客观因素。环境对他们是一贯地起着分离的作用。宝黛冲突大多因为受了别人之冲进他们的情感藩蓠而诱发。等到他们二人相互认辨清楚内心之一致后,他们开始和谐了。宝玉对黛玉曾有一次透澈而肯定的表白。   一个有效地表示了无他,一个从未有过地表示了信任,一般读者正要看见这两个爱侣如何从忧郁的阴湿地带走上了通风透光的山顶,这时候宝玉和父亲的大冲突突然爆发了,作者在这里更使宝黛关系加重地紧密起来了。宝玉负了重伤后,黛玉是最后,是一个人,是天将黑下来时,偷偷来看望宝玉。别人给宝玉许多温慰的言词,宝钗更是带给他敷棒伤的药。而黛玉所有的只是“哭成桃儿一样的眼睛”。黛玉匆匆走后,宝玉故意把袭人支开,特派晴雯送两方旧手帕给那正为他躲在房中哭泣的黛玉姑娘。那旧手帕上被写上了这姑娘吟咏眼泪的诗句。这手帕,这由于人的意识所制成的情感信物,正和那由于天的命定所制成的通灵玉、金锁作了一个对照。以共同的思想为基础,以精神结构式合作为主干的宝黛恋爱形成到此已无可发展了,于是作者紧接着指点出黛玉走向幻灭的开端——不治之症。从这以后,黛玉和宝玉都逐渐进入于心境幽暗而行动平和的成熟状态。从此以后,书中有很长一段把他们恋爱主题搁开,直到最后才由续作者高鹗接过笔来写黛玉之死。   《红楼梦》这部书之所以诞生,从一个侧面来说,就是由于黛玉的结局是死,有了黛玉之死,这悲剧的题材才能成立。黛玉若不死,就没有谁能给作者如此巨大的写作动力。   黛玉之死必然是事实,也必然是原作者曹雪芹所最初安排定的。作者的情绪是从自己爱人夭亡之痛感而扩大到各种女像之描绘,再由对女性之理解而扩大到对当时社会全面的观照。作者把自己对社会认识与批判容纳在作品中,并且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史料。但他自己的意识中心却停留在恋爱悲剧的主题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并有黛玉之死就没有《红楼梦》。   黛玉为什么死?因为她恋爱失败。为什么失败?因为她不为环境所容。黛玉和情敌宝钗的性格完全是背驰的。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发表于 2007-6-14 20: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恋爱悲剧(精选四)

《红楼梦》作者写宝黛的恋爱故事,显然和一般才子佳人的传奇小说有着性质上的根本不同。传奇小说的记录是单线的,而宝黛的故事是多角的。才子佳人的恋爱多半是无个性的喜剧,而宝黛故事是性格完整的悲剧。从宝黛故事产生之后,不便给中国增加了一种恋爱故事的典型,而且创造出一种典型的恋爱性格。 大多数读者的潜意识都同情黛玉的内心,但对于黛玉的表现却不免有不快之感,这也足以说明黛玉性格中的悲剧成分。 作为一个失败的天才表征而加以强调的描绘,作者对于黛玉的个性,首先唤起别人共同指摘的,便是他的所谓的“小心眼”。有不少男人在说:“我受不了那种阴郁的气质”,不少女人认为黛玉暴露了女人的脆弱与狭窄,黛玉的心情实在是病态的。然而你仔细想来,宝钗是那么浑厚得可怕,你不也同情另外的一颗坦白直率的真心吗?当这个瘦弱的姑娘,抱着一腔的幽怨,含着泪独自走和那苦竹凄风的潇湘馆,而别人却在她身后投射出冷视的目光,只有在这时候你可以了解黛玉之孤愤之所以造成了。其次,如果宝玉不是那么见一个好一个,如果那金锁为黛玉所有,她的怀疑和恐怖还会存在吗?黛玉,一个无战阵训练,无友军支持,置身于命宝婚姻之威胁,许多优秀女性的环攻之中,她自然是处处表现得虚弱可怜了。 不消说作者对黛玉是同情的,他赋予她超群的口才、诗才和性灵,他使黛玉承担了讽刺世人的任务。可是她的口才换得的不过是别人深重的反感。她用口去诅咒人间的一切卑劣庸俗,却不懂得用心去衡量。她随口撕裂了别人的脸面,也撕裂了别人和自己的关系。 在众人中黛玉的诗是首屈一指的。不但主观地托出黛玉自己的身世之感,也客观地把诗题刻画得极深入,极美妙。宝钗的诗也好,但只是吟咏工细,而缺乏超逸的意境。黛玉的诗才是从她幽美绝俗的意境生活所升华而来的。从黛主的生活意识与文学修养上,作者使我们看到中国封建时代闺阁中优秀知识分子的风范。有了这一位多才善感的姑娘站在我们眼前,就显得历史上谢道蕴、李清照、朱淑真那些女诗家以及许多娇艳多情的美人影象都有些模糊了,只有黛玉是她们中最鲜明的一个。 然而不沾尘土的灵魂是不能战斗的。黛玉嫉恨卑俗的环境,要求情感的满足,提高心灵的寄托,却不具有现实抉择战略的才智。黛玉的口才伤害的别人,黛玉的忧郁伤害了自己。黛玉的性灵与诗境生活,只能供读者的欣赏赞叹。黛玉没有使自己战斗成功的能力,于是她只有归结到悲惨的死亡。 黛玉命运之不幸,就是《红楼梦》题材之不幸;黛玉所不能战胜的环境,就正是作者所不能改造的社会。二百多年前正是封建统治最“昌隆明盛”时期,我们最杰出最敏感的作者曹雪芹虽然已经看透那社会的黑暗腐朽,必然崩溃,可是他怎能预知将来代替那一社会的又该是什么力量什么制度呢?于是他只能幻想着应该另有一个能容纳黛玉宝玉的“太虚幻境”了,而在我们的人间就留下这一个终古的遗憾。(完)
发表于 2007-6-14 2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只应天上有

作者:绛珠草 既然曹雪芹写《红楼梦》并非“八股取士”,那么红楼梦中的人物便不可能从层层选拔中“诞生”。   何况作为《红楼梦》第一女主角的黛玉,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黛玉,宝钗得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得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得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得其美而不能得其幽,香菱得其逸而不能得其文,王熙凤得其俏而不能得其丽……在《红楼梦》中她已是无可比拟的集才、色、情之大成者,何况世俗哉!   王扶林是幸运的,时逢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电视红楼梦的横空出世让处于文化极度贫乏中的人们如同久处暗冥的人见到了一线光明,何况是如此伟大而绮丽的作品,远远超出人们的期待.   以陈晓旭为代表的旧版《红楼梦》演员,外形未必贴切,表演也未必传神,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使他们拥有今人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距离产生美。当时资讯不发达,演员与观众是处在两个境界——舞台与人生。没有人认识生活中的陈晓旭,更不了解她的经历。因此,当林黛玉出现在屏幕上,观众惊为天人,如同宝玉初见黛玉,正是天上掉下林妹妹一般。   二、清新脱俗的审美文化。八十年代中国处于文化上升期。文学也好,影视也好,都于质朴中见雅丽,没有现在的浮华造作。这与《红楼梦》之古典韵味十分吻合。   三、导演的艺术。王扶林确是百年难遇的导演。驾驭《红楼梦》这样的巨著举重若轻。首先是源于他的谦逊。旧版《红楼梦》的顾问皆是全国著名的红学家。对于红楼人物的分析与理解十分精确到位。其次是他的变通。一部《红楼梦》,能够说得上名字的主要人物有几十位,剧组的演员更有上百人。试镜后定下主要演员,但在两年的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一频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的接触中,王扶林不停要更换着演员的名单。比如宝钗的主演张莉。起初进剧组是演紫鹃的。偶然一次聚会时,她的一个举动引起王导的注意,发现她聪明不形于外,有着宝钗般的“藏智守拙”,当下指定她演宝钗。正是如此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有我们看到的理想的角色。   四、演员的敬业。艺术与商业是背驰的,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时没有商业化的侵扰,大家都是把拍好戏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现在的斤斤计较、急功近利。因此,演员的表演普遍细腻、真挚。于是黛玉忧郁,观众忧郁;黛玉哭泣,观众哭泣;黛玉失恋,观众难免也产生幻灭之感;黛玉死亡,观众认为这是人间永恒的遗恨。   而今,为了要博收视率,为了扩大影响,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黛玉从可遇而不可求的仙姝堕入了凡俗的选秀。但是,红楼梦中人的选秀越是轰轰烈烈,人尽皆知,黛玉离我们就越远。因为,黛玉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尽管于黛玉智慧的一面,陈晓旭的内涵或者表演尽可以商榷,但是时世、文化以及自身的秉赋和命运,让我们认定了这株浪苑仙葩。陈晓旭是为林黛玉而生的。如果,我们还想在未来看到一个更为传神的黛玉,那么,绝对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这种方式,而是静静地等,静静地盼,盼到有一天,会有奇迹发生。或者,就象曹雪芹先生只能幻想一个容纳黛玉的“太虚幻境”了,而在我们人间就留下这一个终古的遗憾。
发表于 2007-6-14 20: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论(精选一)

作者:王昆仑 直到今天,不少中国人还有“娶妻当如宝钗”之想。诚然的,宝钗是美貌,是端庄,是和平,是多才,是一般男子最感受用的“贤妻”。如果你是一个富贵大家庭的主人,她可以尊重你的地位,陪伴你的享受;她能把这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得和睦而得体,不苛不纵;把繁难的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奢不吝。如果你是一个中产以下的人,她会维持你合理的生活,甚至帮助你过穷苦的家计,减少你的许多烦恼。如果你多少有些生活的余裕,她也会和你吟诗论画,满足你风雅的情怀。她使你爱,使你敬,永远有距离地和平相处度过一生。不合礼法的行动,不近人情的说话,或是随便与人吵嘴呕气,在她是绝不会有的。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大概没有不望想着有宝钗这样一个妻子的理由。 作者对于宝钗当然是作为林黛玉的对照典型而提出的。从一般人的形象来说,作者使宝钗几乎赋有压倒黛玉的力量,她的容貌、品德、才智,不但处处可以与黛玉为敌,而且她取得被环境所推崇的喜悦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女性。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宝玉黛玉的反时代性之顽强,使人理解到在正统风格以外,还有更优越的灵魂存在。话虽如此,宝钗这人物的提出,毕竟自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作者对传统贤妻良母主义之为当时女性生活的领导规范,不能不加以尊重,譬如自甘淡泊而孀居教子的李纨,作者显然予以人格“完”整的赞许。如果作者对宝钗是根本鄙视的态度,她便失去了分裂宝玉情感的资格。这里所谓宝玉情感的分裂,倒不一定是宝钗能从恋爱技术上去争取宝玉,而是宝钗那种完好的风格足以使宝玉彷徨留恋,不能专注于黛玉。更确实地说,就是宝钗和黛玉两种典型代表着两种时代——正统主义与浪漫主义。而宝玉是被第一种时代的力量所羁绊,被第二种时代的精神所吸引。这样才使得他既不能全任性灵而飞跃,又不能安于现状而屈服。因此形成恋爱生活上时代差别的矛盾。这是作者对于恋爱问题和时代关连的正确理解,绝不同于许多传奇小说的庸俗作风,仅把两个女子的美貌程度之相等来作成恋爱纠纷的关键。 宝钗这一典型确是作为一种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提出的。 作者对宝钗是常加以推崇的,试看那许多女性之中,论才能、论美貌、论学识,那一个及得上她?论家务,她是薛家的一个灵魂。论诗才,只有她有时能胜过黛玉。惜春作画,她能讲出一套画画的批评;湘云做诗,她能说出一套吟诗的理论。至于一般常识的丰富,事理的通达,态度之稳重,更不用说。不过作者对宝钗自有他比较深刻的不满。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出的酒笺是一朵牡丹,上题“艳冠群芳”,附注的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对她的褒贬就在这里。作者只觉得这是一朵世俗的花王罢了。凡一切世故者总是缺少烂漫的真情。所以作者在本书开头介绍她出场时就说:“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份随时,自云守拙”这当然是讽刺的话。作者使宝钗姓薛,常服“冷香丸”,也就是不满于这个姑娘性格之“冷”。 [ 本帖最后由 鲁西西 于 2007-6-14 20:22 编辑 ]
发表于 2007-6-14 2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论(精选二)

冷静的人并不一定是恬谈的,世故深透的人并不一定是消极的。态度平和的宝钗才更具有现实极为执着的企图。宝钗和姐妹们一处谈说、笑乐,却从来没有忘记一个客观的尺度,她不会如黛玉的逞强、湘云的放纵或宝玉的痴迷。然而维其如此,才可以知道她是有所为的,她有自己独具的抱负。她的柳絮词是何等的现世功利主义。那么这位少女所憧憬的“青云”到底是什么呢?她并没有真被选入宫,贾元春的地位自是不可幸得的。她所知道的一般少年都和自己的哥哥那种糊涂虫差不多,因此她惟一的出路便是争取宝玉夫人的地位。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红楼梦》中并没有宝钗和宝玉恋爱的史实。宝玉和黛玉初见的时候,和但丁与比特丽丝桥上的相逢,张生在佛场中的惊艳相近,是一见面便触动了心灵的悸颤。而宝玉和宝钗的初相见,却是彼此认那个通灵与金锁——两件命定婚姻的象征物。象征物自然也是有颇大的威力的,但这是作者在指出宝玉和宝钗的关系从何而来。我们看得见黛玉为宝玉而悲啼,宝玉为黛玉而痴恋,也看得到宝玉为了欣赏宝钗的美貌有时沉醉,在宝钗方面却永远那么平平淡淡的。黛玉所要的是宝玉的情感,宝钗所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在当时正统思想看来,恋爱不但是不正当,而且是无必要的。青年们应当严防那些浪漫传奇的诱惑。但男女婚姻却是人之大伦,终不能避免。以贾府门阀之高贵,宝玉地位之重要,这个孙媳妇的宝座是值得争取的。宝钗就是以此种观点为根据作战的。黛玉只以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向着宝玉一人倾泻,而宝钗却只以智慧与手腕向着宝玉周围做工夫,她是能抓住成败的关键。 宝钗对自己的情敌黛玉,很少用正面攻击。她对于黛玉随时随处投来的枪箭,总是忍让,而少还击。然而这位战略家除了能从侧面围陷敌人以外,还懂得攻心之法。她知道黛玉是个口齿尖利而胸无城府的人,于是冷静地窥伺着她的弱点。果然有一次黛玉当众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句,被她抓住了机会,于是宝钗向黛玉说了一整套的做闺秀的道理,把黛玉训得心下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接着便是送人参燕窝给黛玉吃,以及种种对黛玉的温慰,于是这被她先立威后施恩降服下来的黛玉便叫她“姐姐”,叫薛姨妈“妈妈”,对宝玉表示以前不该错怪宝钗是藏奸,对宝钗从此不再设防了。浪漫文人毕竟对付不了富有政治手腕的现实主义者呀! 宝玉和宝钗从本质上是冲突的,正和宝玉与贾政的人生观不相容是一样的。在林黛玉眼中宝玉和宝钗和亲近,其实宝玉自己知道他们和宝钗的距离。宝钗所设想的丈夫应该是一个循规导矩的富贵功名中人,而这种人正是宝玉所痛恨的“禄蠹”;宝玉所设想的爱侣应当是一个多情善感超世绝俗的“仙姝”,而这种人恰好是宝钗认为被浪漫传奇诱导坏了的女性。他和她两颗心永远走不到一条路上。宝玉对人事关系并不如黛玉一样的浅薄,他对宝钗自有其根本的理解,毫无误会。宝玉和黛玉之间常常闹别扭,而和宝钗却从没有当面呕过气。这是说明宝玉和黛玉是本质的一致而形式上的冲突,宝玉和宝钗是形式上的和谐而本质上矛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11-25 12:13 , Processed in 0.029751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