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眼光短浅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力图干扰这个进程,注入排外的极端情绪。 他们的手法之一,是提出“文化主体性”问题;说什么人权、自由乃至各种学术 规范和研究方法都是西方强加的话语,我们不能做他们的文化殖民地。有的则认 为没有文化主体性,就谈不上大国崛起,民族特性就会消失。
一个封闭性尚未彻底消除的国家,这是最容易煽动民族情绪的命题之一。
“民族特性消失”,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类话语不绝于耳。今日旧调重弹, 是市场上常见的炒作手法。所谓民族特性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特性” 消失不值得大惊小怪。
最能体现民族特性的一是风俗习惯,二是核心价值观念。前者通常随着人们 的喜爱或厌恶而自然更替,说到底是个人选择推动着这个过程,外部强制即使能 得逞于一时,终归不能不黯然收场。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总是死的该死,生的该 生。小脚之类的“特性”绝种断代毫不值得惋惜;而老百姓喜爱的良风美俗即使 横加罪名、强行禁止,也会死而复生。
至于价值观念则是随着人们的生存方式而变迁;农业经济时代的宗法观念, 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个人权利观念转化,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并且在自然更替中实 现的。如果人为阻碍更替,民族、社会、国家的生机就被扼杀。鲁迅说得好: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 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 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6话说得尖锐激烈,其实这个观 念变革过程是按照社会经济生活进程自然平和地完成的。
值得探讨的倒是:什么是文化主体性?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时代,现代文明 的核心价值:个人的自由和人权以及为保障公民权利而逐步生成的法治、宪政就 是现代文化的主体性。简单地说是:人的价值至上,公民权利至上。离开这个内 容去谈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都是构建阻碍社会转型的自我封闭的盾牌;是 统治者剥夺公民权利的圈套和坚持专制统治的遮羞布。横看世界,纵观历史,屡 试不丧!中国人已经吃尽苦头,没有理由重蹈覆辙。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人言人殊,莫衷一是。按陈寅恪教授的意 见是“三纲六纪(六亲)”,而且已无法救疗。不少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许 多美妙的概括和诠释,其实都是诠释者自己的思想。孔孟老庄复生,未必首肯; 用以服众,更加困难。进一步说,这些不过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以此冒充整个国 家文化的主体,不但僭妄,而且对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散发的是大民族主义的 臭味。
一些学者包括坚决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著名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学术 主体性”问题。愚意以为这也是不足为训的。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区别;即使是研究中国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法律等等,都是全世界学者自由参与、使用共同学术规范的事业。如 果脱离了共同的学术规范和方法,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学术成果。
人文学科怎么样?不努力求真,不讲逻辑,脱离公认的学术规范,制造出来 的东西关起门来自吹自擂,也许自认为很有主体性,但无法与学术界同行交流, 也经不起反驳和检验。
在学术领域侈谈主体性,不管主观意图如何,最终只能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利 用,制造意识形态垃圾。至于某一国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是发达还是枯萎,取决于学术自由和经济支持是否足够,这倒是主体性十分明显 的。
历史上先后有人提出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的口号。在具体环境下,两个口号 各自有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两者都没有解决现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现代社会,文化繁荣的基本条件是自由;而文化取向是公民个人的自由,政府 和他人毋庸置喙。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都有诱导社会乃至政府强制个人的意味, 生活已经超越这个阶段,再在这里打转已经毫无意义。
这样说会不会破坏民族文化的传承呢?
除了文革那样以暴力摧毁文化的劫难以外,文化通常有两个前途:
一是丧失生命力,成为供人参观和研究的博物馆或图书馆收藏品。
二是存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延绵不断,生生不息。
文化自身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看它是不是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交往,是不是有助于人类物质和文化 生活的丰富和提高。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应该保护和传承下去。回顾19、20世纪中国历史, 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制度没有确立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传统 文化保护的主要障碍。
有些人把传统文化的困厄归罪于新文化运动。实际情况是:新文化运动通过 自由讨论扩展了言论自由空间,推动了学术自由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开创了 现代学术和现代文学、艺术,催生了一大批学术和文学艺术巨星,传统文化的研 究和普及也是空前繁荣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罕见的文化学术的黄金时代, 是人的解放的新阶段。至于文言文、小脚逐步在日常生活中消失,“国服”被西 式服装(从西装革履到T恤牛仔裤)所取代,根本原因在于它或不方便或不美观, 不能赢得人们的喜爱;归罪于新文化运动是倒果为因,太肤浅了。
第六.思想文化领域,制造意识形态恐怖。
有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和老左的惯伎是给自己不喜欢的人乱戴帽子。
最新的一个例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全国政协委员喻权域 和腾讯网评论主持人的一段精彩对话:
喻权域:“比如人民日报有一个人叫马立诚,他到日本出了一本书叫做《日 本不必向中国道歉》,这不就是汉奸嘛。日本侵占中国在抗日战争死了好多万人。 主持人:马立诚说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的直接理由是什么呢? 喻权域:我没有看这本书。” 7
太惊人了!没有看过别人的书,就据以断定人家是汉奸!进一步考察,问题 更加严重:马立诚根本就没有在日本出版过所谓《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的书, 也没有发表过有这样意思的言论。
马立诚写过一篇《对日新思维》的文章。只要认真看看2002年12月在北京公 开发表的这篇文章,公正之士都会为马先生的远见卓识所倾倒。马先生的这些言 论确实与当时众多狂热份子不同,却与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日本众议院 的演讲中的许多论点是相同或类似的:
(1)马立诚说:“近年来我国出版的许多日本研究着作都肯定了日本基本 上已经建立起民主和法治的体制,政府决策受到多方监督与掣肘。某些人想像中 ‘军部’为所欲为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就目前中国实力和内外环境来看,上 世纪早期那种‘亡国亡种’的危险已不复存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国内。” 温家宝说:“日本战后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大国和国际社 会有重要影响的一员。”
(2)马立诚说:“日本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不必拘泥刻板形式。”温家宝 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以 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 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 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
(3)马立诚说:“日本自1979年至2001年,连续向中国提供26679亿9百万日 元低息贷款,帮助中国建设了北京地铁二期、首都机场扩建、北京污水处理厂、 武汉天河机场、五强溪水利发电、重庆长江第二大桥、秦皇岛码头、稀阳至广州 铁路扩建、朔黄铁路、南昆铁路等150个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年利率仅为 0.79%-3.5%,偿还期为30年或40年。这也表达了日本方面的诚意。长期以来,我们 对此介绍不够,现在应有正确的评价。”温家宝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4)“更重要的是向前看,新的角力场是经济体系和市场。亚洲的枢纽是中 国与日本,两国国民都应反思自己的民族主义,克服狭隘观念,争取向一体化迈进。 就中国而言,促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日实施,推动中日韩三国缔结自由贸易 协定,是应尽的责任。这也是亚洲人心所向,潮流所向。”8温家宝说:“中日和 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日两国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面临着需要共同 应对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两国领导人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 共识。”“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日经济合作 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两国经济的发展,对双方来说,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昨天 我同安倍首相会谈时,一致同意建立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把两国经济合作提 升到更高水平。”
判断言论的是非非常困难;凡是创新的言论,更非一般庸众所能立即理解, 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马立诚2002年发表的上述意见,不论正确还是错 误,都是一个公民不应受到侵犯的正常的言论,可是直至五年后却被全国政协委 员喻权域判定为“汉奸”言论!这是典型的冀图以文化专制主义扼杀公民言论自 由的事件。现代国家都把言论自由视为不能侵犯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 的重要推进器。这个被诬为汉奸言论的小小事件,又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此外, 马立诚不过是《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和编辑,没有掌握国家权力,也没有出卖 国家机密的记录,怎样“卖国”?
好在马立诚大人大量,深知“最高的轻蔑是无言”,不屑与这位过去的顶头 上司(此公曾任《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和编委)计较,不然的话,毁谤罪是逃 不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