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2100|回复: 0

单车轮胎知识知识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9 21: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外胎的結構:
 最常見的內外胎分離結構,英文稱做clincher 或 wire-on(英國的雜誌有時會
  叫做high pressure,因為最早的外胎是沒有胎唇的,加上胎唇後可以承受較高的
  胎壓,所以才會有high pressure的稱呼,不過跟管狀胎比起來應該是low
  pressure才對^_^)
  -胎唇(bead):外胎能固定在輪圈上,靠的就是內側的兩圈胎唇與輪圈的契合。
 胎唇可分為鋼絲和Kevlar兩種材質,鋼絲比較重(約50克),Kevlar則比較輕且讓
  外胎可以折疊。Kevlar因為比較有彈性,要拆外胎時也比較輕鬆,用一點技巧徒
  手也可以拆。
  -纖維層(casing):外胎承受胎壓的部分就是在兩道胎唇之間、橡膠底下的纖維層
  。古早的車胎是用天然纖維(棉or蠶絲)構成纖維層,現代的外胎則都是使用人
  造纖維如尼龍(一般等級的外胎)或Polyamide(不知中文學名,總之是一種聚合物
  ...競賽級外胎)等等。纖維層通常由一張布料在胎唇間來回重疊,形成3-5層的結
  構,中間還可以加入防穿刺的材料以提高耐用度。纖維的粗細對車胎的性能有很大
  的影響,一般以TPI(每英吋的纖維數)來表示,從通勤車的60 TPI 到競賽級
  的300TPI(Continental號稱430TPI,不過這是三層布料加起來的總合!)。TPI越高
  表示纖維越細越柔軟,滾動阻力越小(滾動阻力的成因待會再說),同時傳遞的震動
  也較小(->舒適,貼地性佳)。另外Polyamide的滾動阻力也比尼龍小。看看你的外
  胎,在胎壁上通常都有纖維層的材質和TPI數。所以選擇外胎時,捏捏看它的胎壁
  ,你就對它的性能有大概有個譜了。
  -胎壁(tire wall):外胎兩側不接地的部分稱做胎壁,有的外胎這個部分覆蓋了厚
  厚一層橡膠,有的則幾乎沒有橡膠。一般TPI低的因為纖維粗,沾的橡膠就多,TPI
  高的就只會有薄薄的一層,甚至完全沒有。橡膠是滾動阻力的主要來源,如果你要
  高性能的車胎,當然是要越少越好。胎壁通常是橡膠天然的褐色,不過黑色的胎壁
  也越來越常見,通常這只是外觀的考量。因為加入石墨的黑色橡膠比未經處理的橡
  膠具有更多的滾動的阻力。
  -胎面(tread):與地面接觸的橡膠部分。添加石墨可以提高硬度及抓地力,至於黑色
  以外的顏色通常是以矽做為添加劑並加入顏料,以矽做添加劑據說滾動阻力較小,
  至於有沒有根據呢?Michelin的胎滾動阻力向來都頗低(從Axial Pro 到 Pro Race
  都是有色的),大概是真的吧?有很多外胎中間是較硬的石墨成分,外側則是較軟的
  的有色材質以增加過彎的抓地力,不過也有很多單一材質的外胎性能勝過dual compou
nd
  設計的外胎,可見外胎的設計不是個簡單的問題!至於橡膠多寡對滾動阻力的影響在
  胎面仍然一樣:越薄阻力越小,代價當然是很快就得換條新胎了!胎面的抓地力主要
  取決於橡膠的配方,至於胎紋的有無或設計則可說完全沒有影響,因為不管有沒有
  胎紋,外胎受力時都會緊貼路面的凹凸表面。胎紋的排水性能也幾乎是零,在汽車胎
  會有hydroplaning(浮在水的表面?)的現象,即是路面的積水會被困在車胎的中間因
  而使車胎與地面分離,這是因為汽車輪胎很寬且是平的,行駛速度又快使水來不及排
  除。這些因素在腳踏車都不存在,即使沒有胎紋,圓形的車胎照樣能將水排向兩側,
  腳踏車胎的高壓更有利排水。外胎上的刻花紋只要騎個數百公里就會磨平了,只有心
  理安慰的作用,如果是更深的刻痕,則會提高滾動阻力,因為刻痕兩側的橡膠會朝刻痕
  變形,而橡膠的變形正是滾動阻力的成因。

‧管狀胎(Tubular,sew-up, 在英國也叫sprint):
  管狀胎將內胎完全封閉起來,兩側的casing則以線縫合,縫合處貼以base tape,安裝
  時則須在管狀胎及輪圈上塗以專用的胎膠加以黏合。以下談談管狀胎的優缺點:
 優點:
 -通常較內外胎的組合輕量,不過外胎的發展早已追上了管狀胎的重量優勢,況且管狀
  胎安裝時還要加上好幾層的胎膠,胎膠也是有重量的!
  -管狀胎輪圈較內外胎輪圈輕量,因此許多超輕量輪組皆是使用管狀胎。
  -可以在低壓騎乘而不用擔心蛇咬破胎,破胎時漏氣的速率較低。
  -"許多人相信"(看來Sheldon Brown不以為然~)管狀胎比較舒適、抓地力較好。
  -可承受極高壓
  缺點:
 -貴、難安裝、補胎困難。
  -要是沒有補給車幫你帶備用輪,只能在路邊換一條管狀胎,然後提心吊膽的騎回家
  (一條沒有胎膠固定的管狀胎和輪圈分家再卡進車架和輪子中間,絕對是非常驚心動
  魄的經驗...)
  -因為胎膠會受力變形,因此會增加滾動阻力。

‧內胎:
 斯斯有兩種、氣嘴有三種...其中兩種就不用講了吧!很少見的第三種是英式(Woods/
  Dunlop),下半部和美式差不多,上半部則像法式一樣是可鎖的。內胎的材質一般是
  人造橡膠(butyl),也有用天然橡膠(latex)做的。Latex材質因為氣密性較差,所以
  要經常打氣,不過彈性非常好(大家都看過保險套吧,那就是latex囉),所以被外物
  刺入時,latex內胎會緊貼外胎破洞的部分,漏氣的速度因此會較低。latex內胎也比
  較輕,不過butyl內胎也有超薄的,也不遑多讓。據說latex內胎滾動阻力較小,買得
  到的人體驗看看吧!

‧滾動阻力:輪胎滾動的時候,有一部分的能量是經由內阻尼(hysteteric damping)
  消耗掉的,當材料變形時,內部會有磨擦,因此產生阻尼的效應,外胎接地時會不斷
  變形又復原,這也就是滾動阻力的來源。影響滾動阻力最大的因素就是胎壓,胎壓
  越高,車胎接地的部分就越少,變形的部分也越少。其次是胎面及胎壁的材質、厚薄,
  又厚又硬的胎滾動阻力自然不會小。在其他條件相同下,寬胎會比窄胎的滾動阻力小
  ,大輪也會比小輪的阻力小(比較20吋輪的折疊車和一般登山車~)。比較重的騎士會
  讓外胎變形更多,因此提高滾動阻力。另外排水紋和顆粒會讓外胎有變型的空間,
  因此也會提高滾動阻力。原本我以為橡膠的硬度和滾動阻力有關,不過看到一本材
  料的書上提到,灰鑄鐵和鋼比起來有更佳的阻尼效果,不過兩者的彈性係數是相同
  的,所以內阻尼應該和胎面的硬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材料的特性。

‧適當的胎壓
  胎壁上通常會告訴你最大胎壓和建議胎壓,不過後者不須認真看待,因為胎壓的大小
  須視體重、路況與車胎的性能而動態調整,廠商建議的胎壓是幾乎可看做是一個隨機
  決定的數值。體重越重,胎壓也要隨之提高,而後輪的負荷較前輪重,因此後輪的胎
  壓要高些(約10%)。路況不好時,胎壓須降低,以提高舒適性,同時避免輪子過度彈跳
  失去抓地力。車胎的柔軟度越好,吸震性也越好,胎壓可隨之提高。有經驗的騎士應
  懂得去試驗最合適的胎壓設定,而不是拘泥於建議值。

‧外胎的尺寸標示
  這是一個蠻麻煩的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觀Sheldon Brwon詳盡的說明
  (http://sheldonbrown.com/tire-sizing.html)
  這裡就簡略帶過:
-公路車常見的700C和650C規格是法國的系統,數字代表輪圈加上外胎的直徑(mm),原
  先的規格中外胎只有三種寬度,A是最窄,C是最寬的,因此700A的輪圈比700C大(因
  為直徑都是700)。不過後來這個規格變成只在輪圈上有意義,外胎的寬度則不受規格
  的限制,因此原先應該是寬胎的700C規格也出現寬度僅有20mm的產品。所以現在看到
  的規格標示除了輪圈大小(700C,650C)以外,後面還須加上寬度,例如:700x23C(
  各位不覺得這樣寫很奇怪嗎? 700應該和C連在一起才有意義,為什麼被擺到後面去了?
  不過大家好像也將錯就錯了!)
-另外登山車用的26"則是英制系統,原本這個系統前面一個數字也是代表輪圈加上外胎
直徑,所以26x1 和 26x1 1/4 的輪圈是不同的,不過廠商也不管那麼多了,搞得天下
大亂,甚至還有26x1 1/4 不等於 26x1.25 這種事情!結果現在凡是26"就只代表一種
輪圈大小,26"後面的數字就是真正的輪胎寬度。
-ISO規格統一以胎寬和胎唇的直徑(mm)來表示外胎尺寸,如700x23C的ISO標示法就是
23-622,第二個數字在650C是571、26"是559、27"是630。
-管狀胎的標示通常是27"(相當於700C的大小,有時又會標成28",真是有夠!%*!%)、26"
(相當於650C),後面加上寬度。




*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4-19 20:10 , Processed in 0.03383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