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2367|回复: 7

所有公路车手都进来看看,非常好的经验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7 14: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冲刺
作者:北京老队员俱乐部总教练、金牌车店总机械师—石波先生
原文发表于北京老队员俱乐部论坛http://www.bjgolden.com

从去年入冬至今年春季,不知为何感到身体越来越差,也许是年龄的增大,不应再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了,于是今年本不想再参加什么比赛了,平常时间是随便骑车转转也就罢了。

不久前(4月份)通县金色旅程俱乐部的赵德宁邀请我参加4月24日的富河园杯自行车赛,盛情难却,本着多年的情谊,也理应去捧场。24日清晨赶至赛场,看到彩旗飘扬,通州区各方人士正布置赛场,北京各路车手也陆续到达。有感于此次赛事从各方面讲都要好于历次比赛。就算是去年底一外资公司在老山搞的嘉年华自行车赛规模很大,但其中公路精英赛部分也只占总赛事的很小一部分,其它尽是哗众取宠之事。

周五因姨妈家的表哥犯疾病,我一直在医院守护,至周日早晨才匆忙回家,略作准备,即赶赴集合地点。行前因估计不了天气状况,故又穿起了那件伴随我多年的老骑行上衣,这是一年80年代末一法国留学生回国时赠送予我的原法国队的队服,本不想惹人注意,却让原自协领导王建国一眼看了出来。早八时左右到达赛场后,先绕赛道转了几圈,熟悉线路及做热身准备。感觉通州开发区的道路较好,路面宽阔,车辆及行人不多,确实为公路自行车绕圈赛的理想线路。看到赛道上热身的车手越来越多了,从其器材、装备来看,不同以往,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各俱乐部的整体水平已大大提高。

于赛后的各项成绩来看,也的确能看出北京的公路自行车运动水平比以前有大幅提高,新人辈出。各俱乐部的体制已经形成,在整个车轮界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有序机制。

以下简单举例说明:

一、本次比赛的平均时速接近40KM/H,说明车手的水平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二、赛会在中途特设了两段冲刺奖,鼓励车手奋勇争先的精神;

三、在比赛中观察其它俱乐部的车手,感觉其主观意识、技战术的运用已经趋于成熟;

四、不过也暴露出了一些年轻车手的致命缺点。



因比赛中车手代表不同的俱乐部参赛,可以说是在赛场上暂时是“对手”,在场外却是朋友,以下针对本次比赛中的点点滴滴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广大车友们能共同交流切磋。

在本次比赛中,本人因年龄及赛前状态等诸多原因,预计力争最好成绩拼下第三名。第一、二名则由俱乐部最有实力的车手去完成。同时本人还将担当起掩护同伴、牵制对手的任务。俱乐部的其它车手因其训练时间短,也就是半年多,大部分为新手,故安排他们以锻炼为主,力争跑完全程以丰富比赛经验。又针对新手的心理特点,一般的新手由于比赛开始时猛冲猛跑,以至后半程力不从心而退场,让其在前三圈轮番猛冲,使整个比赛处于高速当中,后半程尽量完成比赛即可。果不其然,于第一冲刺点后,本俱乐部一位车手即已突围出去,而大部分车手则苦于三圈的高速骑行而落后,再绕三圈后,在第二个冲刺点过后,本俱乐部又一车手突围出去,此时全场形势已经形成赛前计划的局面。两个车手于6圈后突围出去,我负责牵制、掩护,最终拿下第三名。可以说后6圈骑得较放松,此间各俱乐部的众车手几番轮流领骑换位,终因其实力及相互协调不够,始终不能把拉开的距离缩小,骑行至最后一圈时,也可以说全场比赛的最高潮已拉开序幕,此时如前面两位车手不出意外的话,第一、二名就稳操胜券了,而后面所有车手所拼抢的只有第三名了,而终点前的一幕绝对是一场龙争虎斗的好戏,此时大部分车手已不再换位领骑了,均积极调整体力及位置,积极为终点线前的冲刺做准备。最后半圈时,有一极瘦的外国车手又将速度拉至极限,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位不知名的车手紧随其后,我处于第三位,后半圈为顶风骑行,不知为何那外国车手此时在不利条件下全力骑行,赛后据辛胜利讲那是为他最后的冲刺拉速度。拐过最后一个弯道,风向正顶,瘦老外已成了强弩之末,无力再领骑,清华大学的那位车手因身材较小,也无力与顶风抗争,我起车佯装冲刺状,又无人超我,此时辛胜利移车至我左后侧,心中暗想,此时诸位车手无人愿继续领骑,全想在最后50米处拼抢。此时距终点只有大概4、500米远了,终点线已被围观的群众拥挤至不到2、3宽。若在终点线前集体冲刺,极有可能发生摔车摔人现象。因此冒险提前冲刺,有人问我提前冲刺有何不对,现在我解释一下:终点冲刺大体上分两种:其一在终点线前众车手奋力争先,此法特别适合身高马大、冲刺能力极强的选手,特点是对抗激烈,易发生事故;其二是在离终点线较远处开始拉强度,因冲刺力强的车手在短距离可以保持高速,但距离一长其往往会被拖垮,此方法极其适合高速耐力极强的车手,但其弱点是中途若被人跟上,往往距终点前被人反超,从而前功尽弃。因此看来,若是没有绝对实力的车手是不会用此方法的。冲刺开始后,速度即刻提高,因顶风太大,一些车手因力量较差马上被甩在后面,如瘦老外和清华的那位车手,其它车手也是勉强跟进,如辛胜利等,此时整个队形如一直线向终点冲去。距离终点约4、50米处我又将踏蹬频率提高,将后面尾随的车手又拉开七、八米的距离,尔后全力冲过终点,拿下第三名。

赛后有人问我,赛事结果如你事先安排好的一样,其余想到的几个有实力的车手表现得都不尽于人意,而他们在以往的赛事中也是佼佼者,这是为什么?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次比赛取得的成绩是在意料之中的,其它各俱乐部的优秀选手在本次比赛中没有发挥好主要原因是对城市绕圈赛的准备不足,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平路训练中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有些车手在近年的比赛中是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的确令人称赞,但是纵观这些比赛,大部分以爬山赛居多,相对而言,距离较短,其特点主要以个人实力为主,经常取胜的车手又以瘦小型居多。长此以往,多数人忽略了一个重点,即“平路基础技术训练”,其中的弯道技术,跟随技术,高速耐力,小组配合技术,突围、掩护、调整、冲刺技术等在一些车手身上根本找不到,而爬山赛中表现好的车手的身体优势在平路上又得不到好的发挥,占不到有利位置,只能被动的跟随在其它车手身后。再加上其它一些不良因素干扰,如车手之间的碰撞,弯道过程中的失控,急加速后没有及时跟进而导致疲于奔命,以至最终被淘汰出局。

以下以技术数据举例:

一、变速技术

众所周知公路赛车是装有变速器的,但何时使用变速器如何正确使用变速器,并不是每个车手能正确掌握的。

本次比赛每圈有6个直角弯道,乘以12圈即72个弯道,车手在进弯前及出弯后各上下变速一次,即每弯道2次,那么在全场比赛中72个弯道上约有140次以上的变速器调整,每圈有二段直道处于逆风骑行,如每段各变速一次的话那么12圈乘以2就有20-30次逆风调整变速器,如此算起来全场比赛约有200次左右的上下调整变速器。

二、急加速

全场参赛车手应超过百人,若有3分之一的车手在不同的弯道及直道上进行着突围、摆脱、甩人等战术,那么全场比赛中应有30次以上的急加速,即变速骑行。

三、平均时速

本次比赛中本人车上的码表显示出的平均时速约为39KM/H,最高时速约为53KM/H,以此看出骑行的速度为中高速,只有如此才能对付赛场上的各种变化,配速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车手疲于奔命

就以上数据举例而言,若是全场比赛没有变速器的调整,腿部肌肉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久之将出现酸涨、抽筋等问题。急加速后,没有及时调整或若干急加速后,呼吸节奏打乱,又会引起缺氧、呕吐等生理反应。赛程中,骑行速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车手自身造成不良后果,如过高将产生提前疲劳,过低时面对其他车手的冲刺而无力应付。以此看来,爬山型车手在平路赛中成绩平平也不足为奇。

此外,在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能体现出一个车手及整个俱乐部水平的高低,不能因暂时的落后影响情绪,从而导致技术的正常发挥。在本次比赛中,看到不少俱乐部的车手因为落后而抱怨其它车手,指责其没有尽力领骑,甚至辱骂本队车手,此现象直接影响到该俱乐部的团结,也影响了该队员本人今后的自行车运动之路。

以上是本人这次比赛后的一些想法,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同各位车手交流切磋、共同进步,同时在这里我希望北京的自行车运动水平今后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发表于 2006-11-11 21: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山地与公路技术不同...但大方向一样。
                                                      
                                                      谢!
发表于 2006-11-12 22: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有好处..顶......

发表于 2006-12-6 2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学习材料,值得多看[s:1]
发表于 2009-6-22 09: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认真学习
发表于 2009-7-4 22: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多少也不能看懂点:_nl100fll
发表于 2009-7-15 08: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含量太高,不只是气力大小
发表于 2009-7-15 1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体会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4-26 16:42 , Processed in 0.027519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