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下的痛苦——李清照《如梦令》探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是李清照的一首小令,是一篇记游之作。乘舟浏览,兴尽而归。但是,因醉意朦胧,忘了归路,误打误撞,将小舟划到了荷花丛的深处,主人急于找到正确的路径,正在焦急之时,眼前扑籁籁地飞起了一群水鸟。人们普遍认为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野游的欢乐,描写了她贵族少女的生活,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我不敢苟同,特撰写此文,以求榷于大方之家。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擅长古文,以文章受苏轼的赏识。母亲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少时便资质聪慧,颇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夫妻二人赋诗填词,共同搜集、研究金石,生活幸福美满。靖康之难后,她历尽沧桑,孤独一人辗转飘泊,在风雨飘摇的国破家亡之中寂然死去。
李清照这样的身世,决定了她的作品以靖康之难为线索,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主要写她的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传达一种悠闲之情。后期的词多抒写国家危难之痛和个人身世之悲。
《如梦令》这首词表面看全词洋溢着野游的欢乐,活泼而富有生趣,因此,人们大都认为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前期作品。可是,人们却忽视了小令是由“常记”两个字领起的。何谓“常记”?就是“常常记起;常常回忆起”的意思。由这两个领起字我们不难看出这首小令是作者对以前野游之景的回忆,而并不是游玩时的即兴之作。“记”前又贯一“常”字,即“常常想起”,可见这次野游距离作者写这首词的时间已有很长,在一个久远的时间段内作者才会有时间经常的、不只一次的回忆 。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二字既表明了是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自然和谐,作者似乎面对着一位知己娓娓地叙述,让人觉得她完全忘记了是在填词,而不过是日常的述事。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宴饮沉醉,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兴尽”两句把这种欢愉之情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表明兴致之高。“误入”一句从行文上看,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更加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不含竞赛的意思,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的快捷,又把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她常常忆起这次误入藕花深处的游玩,她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常回忆这次充满野趣的玩耍,进而写下这首诗的呢?是在她少女时期写下的吗?还是在她嫁给丈夫赵明诚之后呢?少女时期,她是大家闺秀,生活闲适富足。出阁之后,她的生活幸福、美满,与赵明诚志趣相投、伉俪情深,共同搜集、研究金石,校勘古籍,把全部的精力倾注于此。常常回忆以前的快乐郊游,进而写下这首诗的可能性不大。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先投靠弟弟,后又辗转逃难,漂泊于杭州、越州、明州等地。连遭打击,孤苦无依,晚景凄凉。在此时,她最容易回忆起以前的欢乐。梁启超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较之年轻人,老年人更爱回忆过去的生活。“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回忆了自己少女时的欢乐、闲适。“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我们似乎可以听见历经沧桑者的一声长叹。“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此诗句中的“中州”专指汴京。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在那些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
以上这些词句,都是李清照在南渡之后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这些回忆或是抒发早年时少女的情怀,或是表现落寂之情,或是遥想往昔的繁盛。无一处相同,但在诗人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孤独的落寂之情,一种备尝人间艰辛的酸楚,使人读后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正是晚景的凄凉才更能让词人回忆起往昔的欢乐。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青年时踏雪赏梅,对月吟诗,遍身罗绮;而今的词人却是“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夜间出去”(《永遇乐》),“病起萧萧两鬓华”(《摊破浣溪沙》),已由一个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悴憔,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从前快乐丰盈的内心现在已变得孤寂、苍凉、衰老了。而今的她已是“永夜恹恹欢意少”(《蝶恋花》),已是“日晚倦梳头”(《武陵春》),已是“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往昔与如今两种迥然下同的心境,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判若云泥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如梦令》这首词由常记二字领起,由一个“常”字可以想见李清照对这次游玩的记忆之深,回忆的次数之多,可以说“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是一个经典的画面,熔铸了她少女时生活的欢乐。玩赏过程的畅快、愉悦是她作为宰相千金时无忧无虑生活的一个缩影。因此,这次游玩在她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南渡之后国破家倾,夫亡亲逝的生活阴影又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冲击着词人的灵魂,眼前的悲凉使词人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更加眷恋。
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可能是在一个雨疏风骤的清晨,或是一个“吹箫人去玉楼空”的垂暮,又或是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词人门内枯坐,萧萧清雨悄然落地,那凉凉的雨丝飘落,仿佛敲击着词人的心灵。面对点点细雨,瑟瑟秋风,词人思绪飘悠,想到了风雨飘摇、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想起了在外族铁蹄下呻吟的百姓,想起了在战火中离散、死去的亲人、丈夫,想起了耗尽毕生精力收集的,却又毁于战火的金石,想起了少女、少妇时期欢乐、愉悦的生活。在凄苦寂寞中,作者眼前便闪现出了少女时那次欢乐的游玩,想到了自己那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富足的生活、美满的家庭。可是眼前呢?眼前自己国破家亡、丧夫无子、孤苦无依,于是对少时的欢乐、对那次愉快的游赏更是产生了深深的留恋,便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小令。
因此,我认为《如梦令》应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它是作者饱经丧乱后对以往幸福生活的再回首,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在对往昔快乐生活的追忆中唱出的心曲。它是一时情感的活动,使沉静的回忆。正因为回忆内容的欢乐,更加彰显了词人心灵上的痛苦,骨子里蕴含的无限悲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