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1680|回复: 19

雄奇险路段,想去骑车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4 16: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下面这样雄奇险路段,大家想去骑车吗?
我发现了两处,谁还有啊?发来看看吧!

转帖:

一、太行山挂壁公路

太行山的特色是绝壁多,一条条深邃的大峡谷,两边全是刀劈斧削的直立绝壁。壁陡无坡,无法修建环绕而上的盘山公路,聪明的太行山人便将公路修成隧洞,穿行在绝壁上,从而天堑变通途,绝处现生机。这种路若隐若现,如挂壁上,便有了挂壁公路这一形象的名字。

挂壁公路因地处山梁险境,自然构成一种美景,远看如大气磅礴的国画山水长卷;从隧道洞内侧窗向外看,又像是在画廊里欣赏一幅幅风景画,美不胜收。

河南太行山及晋东南的六条挂壁公路,分别是:

锡崖沟(陵川县)挂壁公路  
郭亮(辉县)挂壁公路  
陈家园( 陵川县)挂壁公路  
井底(平顺县)挂壁公路  
迴龙挂壁公路
昆山(陵川县)挂壁公路

挂壁1.jpg

挂壁2.jpg

挂壁3.jpg

挂壁4.jpg

挂壁6.jpg

挂壁7.jpg

挂壁8.jpg

挂壁内景.jpg

发表于 2009-9-4 16: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苇 于 2009-9-4 16:47 编辑

二、二十四拐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d5462bfa670d369a9f514670.jpg
     二十四拐俗称二十四道弯,又称史迪威公路。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贵州睛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明诗吟诵"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公路二十四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当时修筑的路,路况极差,时常发生土崩,--般只通马车,阴雨天,道路泥泞又很容易滑入深谷,车祸频繁,被人们喻为"鬼门关"。


  二战时朔,二十四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日本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美军抢修后保留至今的二十四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虽坡陡弯急,但视线却很明朗开阔,心绪平稳,无惊恐之感。现在由县公路局养护,仍可通车,但只有很少车辆通行。己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公路二十四拐虽险要,然其设计之精巧,造工之庞大,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具。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经半个世纪之风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见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又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不失为罕见之历史珍宝。

24拐1.jpg
发表于 2009-9-4 16: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看了几眼,已经晕菜了,谁有胆量去骑车呢?
发表于 2009-9-4 16: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晕~:tk_42
发表于 2009-9-4 17: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拐路还真漂亮!
发表于 2009-9-4 17: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就手心冒汗啦!哈哈哈。。。
发表于 2009-9-4 17: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苇 于 2009-9-4 17:27 编辑

看了下文,你想不想去走一遭这24拐呢?!顺便看看黄果树瀑布!

转:
http://www.uutuu.com/member/article/350301/

云贵川—二十四拐   
(一)
9月28日。
普安—晴隆(二十四拐)—黄果树。155公里。
我们今天的主要目标是看二十四拐,这是我们此行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前几年,有关戈叔亚寻找二十四拐的报道让我感动。由于工作关系,他接触到一张二战时期美军记者拍摄的二十四拐的照片,这是一张非常著名并被多次转载的照片。照片上美军的十轮大卡车正在一条连续拐弯的公路上从山下往山顶艰难地攀爬。照片的文字说明都把它称作“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的“二十四拐弯”。做为一个云南人,戈叔亚希望亲自确认这段历史,便下决心寻找它。为此,他七次重走滇缅公路,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还是无果而终。最后从一个老司机那里知道了二十四拐在贵州的晴隆。这时已是七年以后,2002年了。

造成这一误会的责任并不在那位美国记者。由于二战期间,蒋介石亲自宣布把从印度的利多经过缅甸到中国抗战期间的首都重庆的整个公路都称为“史迪威公路”。而在国内由于云南和缅甸接壤,修筑滇缅公路所花费的巨大人力物力,使滇缅公路名声大震。那位美国记者可能没有特意关注对今天的人们有着重要经济意义的具体地名,更不会在意它具体所在的县市了。就是在今天,我也还是为了寻找二十四拐,才知道这个晴隆县的。

二十四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修建的滇黔公路。它位于滇黔公路晴隆县境内,距晴隆县仅一公里处被称为“鸦关”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1940年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之后,盟军援华物资主要从滇缅公路进入中国,在到达昆明后,再经滇黔公路抵达重庆,这就必然要经过二十四拐。1941年美国出资对滇黔公路进行了扩建改造,1943年美军第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负责改建滇黔公路上的最危险的地段,其中包括二十四拐。
真正难得的是,战争已经结束六十年了,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对战争的记忆却没有停止。戈叔亚使我们记起了那段历史。也使晴隆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县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外,有关滇缅公路的历史也让我动心。几十万人在极短的时间里修建起一条几乎是不可能建成的道路,保障了盟军向中国战场的物资供应。那个孩子用铁锤砸石头的场面让人久久不能忘记。我非常希望亲眼看看这条对中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传奇之路。

早上七点离开普安,沿着320国道前行,九点半到达二十四拐。二十四拐的路口对面有两家已经停业的饭店,门窗紧闭。这也许预示着这里过去曾经的繁荣已经不复存在。我找到房屋后面,向一位当地老乡问路,他告诉我们,现在的这一段国道修好已经多年,二十四拐一直在使用,现在还能够走车,沙石路,以前就是这样。到上边就和新路合在一起了。我惊愕,六十年前修的路竟然使用到现在!他还说,走老路四公里,走新路上去六公里,新路好走些。绝对大实话!我们当然是要走老路啊!

谢了老乡,开始上山。在二十四拐的入口处有一块晴隆县政府立的“晴隆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四道拐”的石碑,石碑上的时间是一九八八年六月二日。这也是有点奇怪,晴隆县1988年就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才被戈叔亚发现,怎么回事!?管他呢,上山再说。
从山下向上望去,葱绿的树荫遮住了道路,只能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辆拖拉机正在慢慢向上爬,看来只有上去才能看明白。继续前进。这条路的路面不宽,两辆车通过没有问题,就是在拐弯处会车有点困难,需要小心。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在我们上去的过程中没有一辆汽车通过。砂石路面,还算平坦,小车走在上面没有感到特别颠波。据说当地曾多次请示上级,要求拓宽路面,铺设柏油,都被否决。只是让他们按原样维修就行了。幸亏有这样明白的领导。在每一个拐弯处都有一块石碑,标有拐的数目。

在第十一拐处,有一座美军墙。那是一座高12米,长约三四十米,用以阻挡雨水冲刷泥土的石墙。这是整个路段中多处挡土墙中最长的一处。墙体用大石块砌成,斑驳的青苔叙述着岁月的沧桑。虽历经六十年的雨雪风霜,仍然默默执行着的当年美军第1880工兵营赋予它的任务,它身旁那依旧在使用的道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整个道路每一拐大约有百米左右,前面三拐和后面的两拐距离稍长。四公里的路程,不算很长,我们开车到达二十四拐的终点,在这里老路和新的320国道又汇合到一起了。我们在第二十四拐处的石碑旁留影。尽管从二十四拐上来,还是感觉有点遗憾,没有能整体的观察到二十四拐的雄姿。
在交叉路口边上就是烈士陵园。旁边有一个洗车点,向洗车的小伙子打听,他告诉我们,从前边不远处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美国记者拍照片的地方,大约有几公里。甚悦。小伙子姓余,在南海舰队当过兵,拿出他自己照的二十四拐的照片送给我。在我的死缠烂磨之下,他又送我一本介绍二十四拐的当地的杂志。随即让小伙子洗车,把昨天昆曲高速的烂泥巴和晦气冲洗干净。
发表于 2009-9-4 17: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苇 于 2009-9-4 17:25 编辑

(二)
趁着洗车,我们登上旁边的烈士陵园。上了几十个台阶,看到烈士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周围是烈士的墓碑。有一些解放晴龙的烈士,解放以后的还更多些。陵园看来很久没有整修了,杂草丛生。登上一座小亭子,向下看去,依旧是满眼树林,什么也看不到。只是能看到远处山上有一些白色的栏杆,我们想那里可能就是能看到二十四拐的地方了。
很有趣的是我们在陵园里的小亭子休息时,见到几个从南京来的游人。他们七个人,骑四辆摩托车。三对老夫妻,一个单身汉,都是六十多的人,已经退休。他们一年一个方向,已经跑遍全国全国所有省份,包括新疆、西藏。这次是他们第二次去四川旅游了。他们还说将来只要允许,他们就去台湾。几个老人精神状态好极了,一个个晒得黑不溜秋。以这等年纪,以这等方式走遍全国,真是精神可嘉呀!

我们下来取车,几个老人也准备离去。几个老头子要走老路,几个老婆子要走新路。他们争了几句,好像是老头子们占了上风,他们驱车从二十四拐下去了。不到两分钟,他们就回来了,“安全第一”,他们叨念着。“弯太陡,不安全”。最终还是老婆们赢了。这已经很不简单了。看着几个老人矍铄的身影,祝你们一路平安吧。

取了车,我们便按照小伙子的指点前往对面的山上。从320国道前行一百米向左拐进去。这是一条小路,路面很窄,凹凸不平,只能容下一辆车,路面全是石渣。车走在上面连蹦带跳,轮胎和石子的挤压,发出“嘎嘎喇喇”的声音。老婆说我,这会儿你不心疼车了。此一时彼一时也!
走了有六七、公里,来到观景台。观景台就是在正对二十四拐的对面山梁上修起的一溜栏杆。这里坡度极陡,绝对在80度以上。从山脚到这里的垂直距离应当在千米以上。站在这里,二十四拐的全貌一览无遗。这里就是那张著名老照片拍摄的景象!我真佩服那位美国记者,当年他为了拍摄这张照片从山下爬上来绝不会是很轻松的,只能佩服他的敬业精神。美国记者拍摄照片的地方有一块石牌。全文如下:“美军记者摄影处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日,美军随军记者巴特(摄影队长)率五名队员途径晴隆前往昆明时,在此拍摄了闻名于世的`二十四道拐'照片。该照片展示了当时中美两国人民不畏艰难、共同抗日的深厚友谊”。

正午的阳光给群山披上一层薄纱,它所在的那座山叫鸦关,二十四拐清晰地镶嵌在一面成60度角的山坡上。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修的320国道在山脚下和二十四拐分开,从另一侧绕到山后,又回转过来,在山顶和二十四拐重新交汇。这就是那个让无数人心旌摇曳的二十四拐!你可以说它像一条巨龙,雄姿伟岸;你可以说它像一条金蛇,依山盘绕;你可以说它像一根飘带,逶迤缥缈。其实,它就是它——二十四拐,一个象征着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英勇顽强而曲折经历的地方,一个承载过沉重的历史责任而为世人敬重的地方,一个被全世界牵挂、被千万次提及而深藏不露的地方,一个被云南人引为自豪而被贵州人置若罔闻的地方。

尽管中午烈日当头,天气炎热,我们还是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拍照留念,迟迟不愿离去。让历史在现实的遐想中展开,让思绪在岁月的长河中飞翔。那些曾经疾驶而过的十轮大卡现今还能在影视作品中偶见踪影,那些被无数姑娘青睐的从南洋归来的华侨司机们恐怕所剩无几了,那些源源不断的抗战物资据说都用来打**了。我们已经滥熟于耳的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政策,在这里似乎显得还有一点不那么太实事求是。也许是我们太过于否定了国统区的抗战作用,在前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活动中,全世界都在轰轰烈烈的闹腾,各国首脑你来我往,连往日的对手都能够坐在一起握手言欢,而我国领导人却得以稳坐钓鱼船,似乎这个日子跟咱们没什么关系。可不是吗,你们自己都不承认你们的政府抗战有功,别人怎么会把功劳送给你们呢?所有的功劳理所当然的要么归于两颗原子弹,要么归于苏联红军的参战了!中国人民的八年奋争就这样被抹杀了,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公平!甚至连被我们打败的敌人也从来没有给我们以真正的尊重,他们不仅不承认侵略,而且还在供奉战犯!尽管我们以世界绝无仅有的宽宏大量免除了他们的所有的赔偿——那是中国以5000万人的生命和数以千亿计的财产损失应得的赔偿!

发表于 2009-9-4 17: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当我将要离开二十四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这里竟是出奇的冷清。如果不算那七个路过但没有看过的南京人,我们就是唯一的游人!
我想说,这是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当看一看的地方,让我永远不要忘记那个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至今仍不认错的国家!


    我想说,这是每一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应当看一看的地方,让我们永远警惕那个曾经疯狂掠夺我国资源、至今仍然在觑觑我国领土的民族!

    我想说,这是每一个中国军人都应该看一看的地方,让我们永远盯紧那支曾经蹂躏过中国大地、至今气焰日渐嚣张妄图挑着太阳旗卷土重来的军队!

    路过晴隆的人们,请你们停一下脚步,去感受一下二十四拐吧。在那里,你不会一无所获的。

小结:

1,有资料说美军在改建二十四拐时把它改成了二十一拐。而现在它的标记仍然标记着从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不知何故。
2,二十四拐现在还没有全面开发,也就是还没有拦起来卖票。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状况不知能维持多久。但不管怎样,让我想到这里如果被拦起来卖票,那将是一种非常滑稽的场面。但愿晴隆县的旅游开发不要走很多地方的那种跑马圈地的模式,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英姿。
3,对晴隆县来说,最重要的工程应当是从320国道至观景台的道路,现有道路太差了。当前只要能满足小车通行即可,将来根据需要扩建。当然,若要从经济效益出发,只有大客车能够进出,才有可能谈到利益问题。
4,路过晴隆应当顺便看一下盘江桥,那里也是抗战遗址。战时多次被日军轰炸。我们去时没有了解清楚,路过但是错过了。地点在晴隆以东24公里处,离开320国道仅一公里。

从二十四拐出来,已是一点多钟。我们没有原路返回,按老乡的指引,从另一条路前往晴隆县。依然的山间小路,依然的不好走。走了不远,经过一座没有开发的石林,怪石嶙峋,很大一片,布满整个山头。一阵激动。这里若稍加修整,就是一座非常漂亮的类似云南石林的景区。还可与二十四拐形成一个游览环路,岂不是珠联璧合。又见旁边有当地人正开采石头,顿感心痛,愤怒无比,立即决定到了县城找政府提出建议,进行干预。
我们在山路上拐来拐去,稀里糊涂拐进了晴隆县城。大概也不少于二十四拐了。县城里的道路也如二十四拐一样,全是窄窄的小街道,竟然还没有二十四拐宽敞,路两旁绝对不能停车,否则半幅路面被你挡严。真个是路无三尺平啊!我们看到县医院里面还有点地方,便把车停进去,再出来吃饭。一顿牛肉粉解决问题。看看晴隆的街道没有什么转头,赶快上路。在这里已经停留的时间已经不短了。路过县政府大门,刚才的那点激动已经过去。点了一下刹车,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踩油门,别让人家说咱多管闲事。

再见了晴隆!
再见了二十四拐,这个让人激动,让人心跳的地方!

两天的行程,对贵州的道路状况整体比较满意,只要没有长距离的修路,这让我们很知足了。但是,它的道路基本是在山上绕来绕去,路面稍窄,弯道多而且陡,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道路。路上大车很多,多加小心就是了。贵州国道收费很低,经常是二、三、四、五元钱不等,不似内地几乎清一色的10元。从普安到黄果树三百多公里才收了3元钱!以致后来我们路过收费站都要问一声多少钱。现在从盘县到关岭一路都是高速公路的各个承包地段,都在紧张施工。将来高速公路通车以后,就会好走多了,不过银子也会要的多了。 8# 一苇
发表于 2009-9-4 18: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路段很有特色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11-23 20:34 , Processed in 0.033239 second(s), 1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