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楼主: 悉尼

MY MUSIC OFFERING——(THE ONLY)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 11: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疯狂的交响舞蹈——第七交响曲   作品号:92 创作:1812年   从1800年,《第一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一直到1808年《第六交响曲》问世,在8年时间内,贝多芬完成了交响征程上的六个脚印。虽然与才思敏捷的天才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交响曲产量远远不及前者,但是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值得咀嚼的内涵和哲理,蕴藏了属于作曲家本人的个性与才华。其实从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历程而言,从1800开始直到1809年,这10年之间,可谓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高峰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评价,都是如此。但是从1809年开始,贝多芬逐渐开始走向沉寂,以至于他的第七部交响曲,直到1812年才问世,与《田园》相隔了将近4年之久!大家或许要问,这段日子贝多芬在做些什么呢?   1809年5月,曾经被作曲家所崇拜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命令法军进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炮声隆隆,战局紧张。贝多芬早年的先师海顿也在此时去世了。但贝多芬没有被战火所吓退,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创作出了包括《26号“告别”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以及《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在内多部重要作品。当时维也纳的局势非常紧迫,侵略军的不断骚扰,货币的不断贬值让贝多芬的生活非常窘迫。好在1810年战局被平息了,维也纳恢复的往日的平静。但是贝多芬也就此陷入了一生中创作热情最低落的一段时间。   在介绍《第四交响曲》的时候,我们说到过贝多芬比较失败的爱情生活。在这时,经历了几年的甜蜜以后,恋人们逐渐远离了他,使贝多芬重新陷入孤独和寂寞当中,可以说这是贝多芬失去创作灵感以及动力的一个较大原因。其次,来自于耳朵疾病对他的折磨,其实当时的病情已经发展到几乎让贝多芬完全丧失听力的程度。同时维也纳的经济萧条依然继续着,生活条件日渐艰苦,贝多芬不得不为衣食住行而拖累。不少知心好友也在这段时间相继离开了贝多芬,或是因为去世,或是去往其他地方发展,这让作曲家的生活越加苦闷。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贝多芬在1810到1812年,只写出了几部并不成功的作品,数量寥寥无几。   不过从1812年开始,这头“音乐雄狮”开始复苏了!而复苏的标志则正是他的第七部交响曲!虽然这时候的贝多芬依然生活的不怎么愉快,但是这部《第七交响曲》却拥有非常独特的舞蹈风格,可见作曲家已经可以做到抛弃凡尘俗念对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扰,只要一沉浸在音乐创作中,他就可以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威力!   贝多芬是特立独行的,他也不想让自己作品风格有所重复,尤其是对于交响曲这个表现形式。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响曲可谓部部经典、成功——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这时候贝多芬想到了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新作的创作主题。第一乐章,似乎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优雅而欢快,充满一丝明亮。第二乐章是忧郁的小快板,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虽然旋律并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节奏感。第三乐章,一上来就表现出愉快的感觉,会让人不由得跟随他手舞足蹈,跳跃的热情一轮高于一轮!然后第四乐章上来了,舞蹈开始趋于疯狂,似乎有酒后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让人感觉呼吸都会跟随急促起来!贝多芬用最迅捷、最激昂的手法,写出了这个十分出名的快板,似乎是天下无双的!   《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发表于 2006-4-2 1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快乐应该属于音乐——第八交响曲   作品号:93 创作:1812年   似乎《第七交响曲》重新带给了贝多芬自信和灵感,继5月份创作出了《第七交响曲》之后,1812年的10月,作曲家又完成了《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调,而在他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大调的还有《第六“田园”交响曲》,可见其风格也应该是清丽、自然、快乐的。在篇幅上,《第八交响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虽然旋律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轻盈而带有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虽然它短小的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之一(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同样短小),但是和它的篇幅特点所一致,这个乐章轻盈而欢快,并且带有十分明显的复古色彩。第三乐章依然是精悍的,小步舞曲风格,带有鲜明的宫廷气质。有人说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故意写出了几段“走板”片断,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卖几个破绽”,为的是把小步舞曲这种音乐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因为那几段“走板”听上去的效果好像就是乡村乐手因为技巧不熟练而弹奏失误所引发的,十分有趣吧。终曲乐章在逐渐加强的主旋律中向听众奔涌而来,这是一个急速的快板。这里把《第八交响曲》倡导的“快乐主义”发扬到了极致,这里没有《英雄》中的豪迈音符、也没有《命运》中的磅礴气势,这里拥有的只是蕴含着属于平凡的快乐感情。 其实《第八交响曲》到处洋溢着一种复古,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早期莫扎特、海顿交响作品中蕴含的古典韵味,缺少了贝多芬一贯以来突出的个性旋律,并且很多乐评人评价这是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其间充满了智巧、幽默的成分。要知道在当时贝多芬依然生活的并不快乐,生活的重压、家庭的矛盾充斥着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许正是因为面临这些压力和郁闷,贝多芬才想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因为原本快乐也应该属于音乐!
发表于 2006-4-2 11: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   作品号:125 创作 1822-1824年   您可以留意一下,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这十来年之间,贝多芬经历了一些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九交响曲》的诞生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虽然作品当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和贝多芬其他九首交响曲被成百上千次录音的“待遇”相比,《战争交响曲》的录音如今是相对比较少的。   《战争交响曲》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的应景作品,但是在当年却给贝多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在1813年12月8日贝多芬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上,作曲家亲自上阵担任指挥。两部重头作品被上演——创作于前一年的《第七交响曲》直到这一天才真正公开首演,而《战争交响曲》更是作为贝多芬的新作第一时间展现在维也纳听众面前。这是一场极其成功的音乐会,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挥才能被全面展现在听众们面前!《第七交响曲》更受到了普遍赞誉,不得不加演“小块板”乐章。沉浸在战争胜利欢乐中的人们对《战争交响曲》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说起来是可笑的,很多乐评人士对《战争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屑一顾,而且贝多芬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浅”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贝多芬在维也纳、在欧洲大众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几乎被荣耀和光辉充斥着,总算使得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肯定。这时候贝多芬的创作欲望重新被唤起,一部又一部新作问世了,音乐会也一场接一场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乐会上,《第八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竟然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都是异常惊人的!在此后的一两个月内,《战争交响曲》也在不断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远听不够。   这一切预示着贝多芬辉煌和荣耀年代的开始。1814年5月份,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在经过大幅度修改之后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开始,贝多芬被一次次邀请去参加权贵显要、政治人士的聚会。这时候,拿破仑已经倒台,欧洲的政治局势虽然非常复杂,但表面上还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庆功”的年代,音乐家、艺术家的价值重新得到了体现。贝多芬作为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和领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视。那个时候的贝多芬俨然如同当今的“超人气巨星”!   当然在这段自己最“辉煌”的日子里,贝多芬对于“共和体制”的理想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退。虽然成天和一些封建统治者相处,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家中凌乱不堪的局面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因为要和“上层名流”为伍而变得妥协。他只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推广。这种舒适和辉煌延续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样,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高潮过后,贝多芬进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个低潮期。   低潮源自贝多芬的许多显要友人的相继去世、患病、破落。由于没有完整的家庭,贝多芬在此时重新回到了孤独、寂寞当中。应该说虽然乐圣的一生当中有过阳光普照的时候,但终究还是阴霾多于晴天,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这时候他已经完全耳聋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脾气也越来越怪癖,性格让人更加难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来,贝多芬已经和一个暴君、狂人无异。同时贝多芬身体健康也开始重新和他作对,肺病和伤寒一直困扰着作曲家。同时这时候欧洲大陆的局势也使得贝多芬这个一直关注政治的作曲家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种种这些,都让贝多芬无暇再用心去创作大型的交响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这段日子内,贝多芬几乎没有惊世的音乐问世,只有少数几部作品诞生,且其中后来比较出名的只有一部钢琴奏鸣曲。   这段忧伤的日子,贝多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诗歌、剧作。包括荷马、歌德晚年的诗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并且写了很多感悟和笔记。最终贝多芬从这些充满内涵、充满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唤回了自己的作曲灵感!即使物质生活再怎样困顿,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柱。1818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从沉默中醒来,一部又一部重量级作品被不断谱写出来!   《庄严弥撒》、《C大调三十三首钢琴变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第30、31和32号)是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的《庄严弥撒》更是前后花了4、5年时间创作才得以完成。而且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候,距离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阴。似乎作曲家已经提前预知了死神的来临,因此写下了这部具有神圣意义的宗教音乐作品。但是贝多芬显然不想用这种方式来了结自己的艺术生涯,在他心中还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没有完成,那正是至今传唱不衰的《欢乐颂》!   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发表于 2006-4-2 1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段日子里,每次写的时候都有一个固定的习惯,拿出正在介绍的那部交响作品的唱片,一边聆听、一边感悟、一边结合手头的资料,把感受化为文字。几乎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突现,且每一次都会被贝多芬的音乐所感动。 九部交响曲折射了贝多芬曲折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对爱情的渴望,对英雄的赞美,对自由的呼唤。旋律中有清新自然的一面,有波澜壮阔的一面,更有激动人心的一面。贝多芬用只属于他自己的音符,描绘着他心中的理想。贝多芬的交响曲之所以能够数百年屹立不倒,与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革命性有很大的关系。一生崇尚共和、自由、博爱理想的他,把反抗精神、革命精神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同时他也在描写人间的真善美,这时候他充分表现出自己超人的艺术天赋,把朴实无华的场景融会到交响乐曲当中。此外,贝多芬还是音乐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破坏力,他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其作品,尤其是交响曲作品,对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写到此处,可以暂告一段落了。贝多芬音乐中有太多值得大家自己去品味才能得到的东西。我想,更多的空间还是留给各位,留给你们自己去细细体会……
发表于 2006-4-2 14: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品味经典的东西,会让我想到神明,仿佛那些不朽作品的创作者和众神比起来只是差别了年代,更远一点想我更愿意相信众神都是曾经存在过的,之所以神化,是因为他们在生活的年代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发表于 2006-4-2 16: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欧耶!
发表于 2006-7-3 15: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音乐的时候,能用语言帮助理解吗? 音乐是不是都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发表于 2006-7-3 15: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总希望能用语言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表述,或者以绘画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描绘,其实音乐自有其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文学作品的载体是文字,绘画作品的载体是颜色,而音乐作品的载体是音符,这些不同的载体不可相互替代,正如海涅说的那样:“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开始之处。” 这句话正说明了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功能是不同的。 准确地说,听音乐是一个体验情感或体验思想的过程。美国作曲家柯普兰(1900- )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的一段话写道:“所有的音乐都有表现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的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语言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 或许是由于我们这里过度宣传标题音乐的缘故,有为数众多的人形成一种误解,认为音乐都在讲一个什么故事,或者听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眼前浮现出某种景象,其实这种认识和想法很荒唐,我在这里再强调一次,音乐所要体现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亦即情感和思想,即使标题音乐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
发表于 2006-7-3 15: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为数不少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学过音乐专业,所以无法真正听懂音乐,但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一个没学过文学专业或没学过绘画专业的人来说,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阅读一部小说或者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并不一定是件困难的事情,那么,欣赏音乐也应是如此。 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听音乐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得到某种享受,或者了解一种文化,而不是为了研究和声或对位,因此,大可不必由于没有上过音乐专业课程的缘故而对音乐敬而远之,也没必要把音乐想得那么玄妙深奥。事实上,对于想听音乐的人来说,首先应接触一些适当的作品,要比学习多少音乐专业知识来得重要,就像一个正在学说话的小孩,你只需要同他进行准确的对话,但没有必要教他语法规则一样。 当然,接受音乐确实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过有足够的好奇心可以使你加快对它的了解,我自己就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听遍了从古至今各个时代音乐的。 在此过程中,我得到这样一些认识:第一,欣赏音乐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聆听;只看文字性的介绍是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认识它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聆听。第二,欣赏音乐不能只局限于一些小作品,或自己所熟知的作品,要大胆涉及大作品,大胆涉及自己未知的领域,只要是历史上著名的音乐作品都可拿来听一听,这就像学英语一样,如果你只学ABC,不深入到有难度的语句中,你就永远只会ABC。第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涉及各方面的丰富知识,所以不论历史、宗教、哲学,还是文学、绘画、建筑等等,都应有所涉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发表于 2006-7-3 16: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的发展是连续性的和多元化的,这就使得我们很难将音乐截然地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种类。有一点我相信谁都明白,音乐是时代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那些表现情欲的世俗歌曲之所以会在中世纪产生,是因为它们是对当时禁欲主义的反叛;同样,贝多芬的溢满激情的交响曲之所以在法国大革命中产生,是因为它们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应和;还有,施托克豪森为电子音响与童声的电子乐作品《少年之歌》之所以产生在当代,是因为现代的科技为他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提供了可能;而作为当代流行音乐重要形式的摇滚乐,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我觉得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拿来比较其孰优孰劣,是件很荒唐的事儿,我相信谁也不会否认,贝多芬的交响曲充满了对旧有传统的反抗,同样,当代的摇滚乐也是充满了对昔日法则的反叛,只是时代不同了,人总要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难道不是吗?还有,不要以为古典音乐就一定比流行音乐有更深刻的内涵,我相信,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或者挪威的黑暗金属音乐就要远比泰勒曼的《宴席音乐》或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很明显,平克·弗洛伊德或者Burzum的那些表达了自己思想的音乐作品,肯定要比那些供贵族娱乐的作品有更加深刻的内容;而且,古典音乐其实不一定不流行,而流行音乐却难说肯定会流行,比如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已经流行得不能再流行了,而当代各种金属音乐的流行程度,却远不及这首每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要作为压轴曲目来演奏的进行曲。如果历史地来看,流行音乐应该是音乐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形式,因而我们是无法将它从音乐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割裂开来的。 实际上,在有着深厚古典音乐传统的西方,对音乐并没有所谓“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的称谓,更没有对“流行音乐”的排斥,他们把音乐大致分为“CLASSICAL(经典的)”音乐和“POPS(大众化的)”音乐,而POPS音乐可以随着时间推移,最终会有一部分成为CLASSICAL。——时至今日,20世纪上半叶的POPS音乐形式爵士乐和披头士已经成为CLASSICAL的一部分了,我相信,当代最重要的POPS音乐形式——摇滚乐、金属乐,也将会有精品成为未来的CLASSICAL;古典音乐也是如此,并非所有古典音乐都能最终成为CLASSICAL,比如贝多芬时代或巴赫时代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在今天已经不再被演奏,因为它们没有成为CLASSICAL,而贝多芬和巴赫成为了CLASSICAL。这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却被我们复杂化了,非要弄出个什么“鸿沟”来,其实音乐就是音乐,海涅对音乐充满诗意的描绘十分确切:“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开始之处。”音乐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体现,传达了人类的情感与爱,包含着对生命的领悟与思考,而每个人的这些又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就会在不同的音乐里找到自己的思想、精神、感情、爱、和对生命的领悟。这样一来,你听古典音乐并不代表你高雅,你听流行音乐未必不能找到崇高的境界。所以,我更愿意大大方方地把邦德女郎称作POPS音乐,或者按我们的习惯称为流行音乐,我也不会觉得承认自己在喜欢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很喜欢流行音乐是件难于启齿的事儿;恰恰相反,我觉得从古希腊音乐一直听到现代金属音乐是件很过瘾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11-23 19:16 , Processed in 0.051064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