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楼主: 悉尼

MY MUSIC OFFERING——(THE ONLY)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5 20: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2007年11月15日夜]——秋日私语(夜骑听音乐的后果) 晚上骑车,突然发现秋风如帚,扫落一地枯叶。秋天,不是个喜悦的季节。打开随身MP3,里面的音乐是随机播放的,耳边首先传来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葬礼。死亡。真的是那么可怕。尤其是在这萧瑟黑暗的秋夜。 安魂——人在天国,魂真的安吗?王子的内心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去睡、去死,——也许会有恶梦……”天国的灵魂真的就安心了吗?死亡不是解脱,活着就要认真去关爱。到目前为止,我爱我的父母,经常回家看他们,不让他们为我操心和有任何担心,而想让他们为我骄傲;我爱我的妻子,心疼她为我做的一切,她的开心是我最大的快乐,而且以后会永远爱她;我爱我的女儿,拥抱着她时生命就有了未来,抚摩着她可爱的小脸希望她不要长大。我爱我的车友,珍惜和他们相识并一起骑车的欢乐。我也要善待我自己,努力工作,锻炼身体,保持乐观的心态。生命中没有不能承受之重…… MP3中男女声还在庄严肃穆地唱着安魂曲,希望此时,我的爱人已经睡去,心里充满平安祥和。喜欢在秋冬的季节晚上骑车,这时的世界是安静的、寒冷的、黑暗的,正是大多数星球本来的面目,也正是探询内心真实世界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我只想骑车,专注地骑车,不为竞争不为炫耀,只为了健康和快乐。以后我还要带我孩子一起骑车、一起听音乐。——希望这时的她,也沉睡在梦乡里,有着快乐的梦,在梦里听着欢乐的音乐。 音乐换到了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呵呵,爱情主题。我觉得,听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共鸣,冥冥中能感受到作曲家当时的思想和心境;做人的最高境界是高贵,不屑与庸俗为伍,保持内心的道德准则;朋友的最高境界是默契,不用多话,心领神会;爱人的最高境界则是沉默,深沉对视的眼神中充满的是无私的关爱。不管能不能在一起,心中难舍的是那份关切。 可是爱一个人真的很难……“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不一定非是政治上的人身上的自由,也是心灵上的自由。最喜欢武侠小说里的一句:“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洒脱,飘逸,甚至决绝。心无挂碍。正如“致爱丽丝”那触键轻巧的钢琴曲,在回旋曲的框架内流淌。 [ 本帖最后由 悉尼 于 2007-11-18 18:06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15 2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有一份爱情摆在我面前,我很珍惜。等到失去了不会后悔末及。尘世间最大的痛苦末过于此。如果有机会,我要亲口对她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前面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辈子。(对不起他老人家,篡改了)我清楚地记得,剧中的他抬起头来,已经是满面热泪……"

 

 虽然是篡改,但句句真情告白。深藏心底一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做人的高贵境界---心灵上的自由 I WILL BE WITH YOU 秋日的私语

[ 本帖最后由 xiqj 于 2007-11-15 21:54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15 22: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也要讲艺术。学习了!

发表于 2007-11-16 0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1958年出现了商品化的家用双声道立体声音响系统以来,由于可以获得一个位于听音者前方的二维声场,就像坐在音乐厅的座位里欣赏舞台上乐队的演奏或演员的演唱,所以它作为纯音响标准格式而延续至今。     在前段时间家庭影院风靡一时之际,很多人十分担心纯音响的前途,然而传统的双声道Hi-Fi音响并没有在家庭影院的热浪中消亡,最近以来反而略有升温的迹象,君不见百元以上一张的正版CD碟十分热销就是很好例子,而国内外的硬件生产商也不失时机地推出许多Hi-Fi器材供发烧友选购。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国产影音器材大展”上多数厂商和参观者对Hi-Fi器材更加关注,而家庭影院似乎没有往日那么热闹了。     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台湾音响界名人刘汉盛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的AV族必然有很大的比例成为音响族。没有一个人会每天看影片而不厌烦,但是很多人可以每天听音乐而不腻。音乐带给人是轻松的,是抒解压力的,是可以在做事时同时欣赏的,而这些特性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只要AV看腻了,自然就会转到音乐来,这就是商机。     目前市场上的Hi-Fi器材品种很多,价格相差很大,面对如此众多的Hi-Fi器材尤其是进口产品时,如何才能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得到效果最好呢?有一套值得玩味的组合呢?相信这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如何组合音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用合理的价钱买到货真价实的器材; 二是器材的合理搭配; 三是系统的合理调校。 用合理的价钱买到货真价实的器材     笔者记得以前施又麟老师在讲述专业音响的选购时就谈到这个问题,其实这对家用音响同样适用。一般来说,在准备购买音响器材时,发烧友应该有明确的想法,音响器材到底是选什么档次?是普及档、中档、高档甚至是超高档都要心中有数,只有档次定下来之后才能进行品牌的选择。目前有不少初入门者,连这样重要的问题都没定下来就开始考察产品,是不太合适的,很可能给音响店的营业员说得一头雾水,不知要听哪一家的,或是糊里糊涂地买了不适用的器材。下面就市场上的情况向读者介绍一下进口音响器材的品牌和产品的有关信息,了解这些后,就可能避免买到价、质(并非指质量问题)不相符的产品。     超高档Hi-Fi音响产品:通常,人们将此类家用音响称为Hi-End或极品器材,无论是音箱、功放或CD机,都有Hi-End产品。     Hi-End音箱均十分昂贵,其价格一般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即使是一对入门级Hi-End书架式音箱的价格也要2万元左右,例如近来十分走红的B&W Nautilus(鹦鹉螺)805音箱就是典型代表。     Hi-End音箱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由Hi-End音箱厂家生产的产品,这种厂家一般规模不大,以美国厂商居多,产量也不高,他们只生产高价位的极品音箱,例如美国Avalon、Genesis、Hales、Thiel(超奥)、Martin Logan(马丁罗根)、Wilson Audio(威信);意大利Sonus Faber(世霸);英国Wilson Benesch等厂家的产品。第二种是由音箱大厂生产的代表公司形象和实力的旗舰产品和特殊产品(纪念性产品),如英国B&W的Nautilus(鹦鹉螺)、Silver Signature 25(25周年银禧签名版);Tannoy(天朗)的Kingdom(帝国);法国JM-Lab(劲浪)的Grande Utopia(至尊乌托邦);美国JBL公司的K2、Centura Gold(50周年纪念版);丹麦Jamo(尊宝)的Orile、Avance(皇冠)的Century、Dynaudio(丹拿)的Evidence等。第三种是原来为录音室监听之用而设计制作的音箱,由于效果超卓而被资深发烧友在家庭里相对较多使用的产品,如英国B&W旧款的Matrix 801 S3和新款Nautilus 801、ATC的SCM 50、Tannoy的System 215;美国JBL的4344MKⅡ等。还有一种类型是音箱大厂生产的高价位主力产品,如英国B&W包括上述 Nautilus 801在内的鹦鹉螺800系列、Tannoy的Prestige HE系列、KEF的Reference(参考)系列、AE的AE2和AE5;法国JM-Lab的Utopia(乌托邦)、Mini Utopia(迷你乌托邦)和Electra系列;丹麦Dynaudio的Contour3.0和3.3等产品。     Hi-End晶体管功放的保真度极高,价格也十分昂贵,同样以美国产品为主,像Ayre、Cello、Jeff Rowland(乐林)、Krell、Mark Levinson(马克列文森)、McIntosh(麦景图)、Threshold、Pass Labs是美国著名Hi-End功放品牌。另外,丹麦Gryphon(贵丰)、法国YBA、荷兰Sphinx(灵狮)、英国Chord(确特)、加拿大Classe、日本Accuphase(金嗓子)、Luxman(力士)等公司也生产Hi-End功放。一般情况下,Hi-End晶体管功放绝大多数是作成前后级分体式的,但由于价格昂贵,配一套前后级往往需要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所以销量很有限,近来以上Hi-End晶体管功放厂家纷纷推出每声道输出功率100~250W的合并机,价格相对较低,如Krell KAV300i(售价约2万多元)就是典型产品。     Hi-End电子管功放(胆机)在国际市场上并未消亡,因为喜欢胆机声音的发烧友大有人在,它以法国Jadis公司的产品为典型代表,此外,像美国Audio Research、Cary Audio Design、加拿大Sonic Frontiers、意大利Unison Research也是著名Hi-End胆机品牌。和Hi-End晶体管功放一样,Hi-End胆机也是以前后级分体式的居多。     Hi-End CD机为了提高音质,有些产品设计成转盘和D/A转换器为分体式的。一体化的极品CD机以美国Wadia公司的产品为典型代表,而分体式则以美国Theta公司的产品为典型代表,上述的大多数Hi-End功放生产厂家也有同档次的一体化和分体式CD机可供配套。此外,极品CD机有些是为录音室或广播级而设计的,也由于效果完美被发烧友买回家庭中使用,例如瑞士Studer和Revox这两个姐妹公司的产品。另外,CD机的发明者Philips(飞利浦)、Sony(索尼)公司也生产Hi-End CD机。     有部分Hi-End厂家生产包括功放和音箱的系列产品,如德国MBL、瑞士Goldmund和上述的美国Cello、McIntosh等。     高档Hi-Fi音响产品:这一档次的音响器材是指那些价格相对比Hi-End便宜,但仍较贵且音响效果很好的产品。     高档音箱的价格带:一般书架式音箱在5千元至1.5万元之间,落地式音箱在1万元至2.5万元左右,它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由有一定规模音箱厂生产的产品,如英国B&W的CDM1-SE系列、Tannoy的Definition系列;法国JM-Lab的Cobalt系列;丹麦Jamo的Concert(旷世)系列、Dynaudio的Contour1.1、1.3MKⅡ及1.8MKⅡ等。另外一种类型是由规模较小的音箱生产厂家开发的产品,它以英国的品牌居多,像Harbeth(雨后初晴)、ProAc(贵族)、Spendor(思奔达)公司的产品,其共同特点是品种较少而个性较强,既无低价位的产品,也很少有价格超过10万元的产品,有时很难将其笼统地归为是Hi-End还是高档音箱,只能根据具体型号来确定。     高档功放和CD机的单机价格通常在8千元以上2万元以内,它以英国和北欧的产品最受欢迎,像英国Music Fidelity(音乐传真)的A系列甲类功放就是典型产品,另外,英国Alchemist(欧奇美)、Meridian(英国之宝);丹麦BOW(丹麦神弓)、Densen(丹麦王子)、Primare(翩美);瑞典Copland(柯普兰);德国Restek也是很好的高档功放或CD机品牌。日本各大音响公司,如Denon(天龙)、Marantz(马兰士)、Sony等都有生产高档的CD机和功放。     有个别厂家生产包括音箱、功放和CD机在内的全线高档或超高档音响器材供用户配套,并排斥其他厂家的产品混入,例如英国LINN(莲)、丹麦B&O公司就是这样。     中档和普及档Hi-Fi音响产品:这两个档次的产品是市场上销量最多的,所以每个厂家都非常重视该档次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目前,欧美著名的音箱厂家都有中档和普及档的音箱生产,由于产量较大,这样就降低了成本,价格也随之降低,换言之性能价格比较高。同时,这两个档次的音箱还往往兼容AV用途。其产品主要有:英国B&W的600S2和300系列、Tannoy的Rrvolution和Mercury(水星)系列、KEF的Coda和Q系列、AE的200和100系列、Mission(美声)的770和700系列;法国JM-Lab的Opal和Tantal系列;丹麦Jamo的Classic(典雅)和X3M(银座)系列、Avance的Sigma(骏马)和Omega(欧米茄)系列、Dynaudio的Audience(听众)系列、Dali(达尼)的AXS(雅士)系列;德国Elac(意力)的CL和SLR系列;美国JBL的欧洲版L系列等。     中档和普及档音箱由于竞争十分激烈,因此造就了不少音质较好的产品,例如B&W的最新600S2系列音箱是在原来的600老系列的基础上,移植了Hi-End级鹦鹉螺800系列的一些先进技术,是技术上的改进和革新,因此音质有显著的提高。600S2系列采用了鹦鹉螺导管高音单元、带子弹头防尘罩的Kevlar防弹布中低音单元、Kevlar防弹布/纸浆混合低音单元及发烧级分频器,而售价维持在平价水平上,因此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原来的600系列已经多次获奖,市场相当红火,现在看来B&W公司又要火借风势,在平价音箱中刮起“鹦鹉螺”旋风。     像KEF的Coda7、AE的Aegis 1(水晶一号)、Tannoy的Mercury 2(水星2号)、B&W的DM302等2千元左右的入门普及型书架式英国音箱是许多囊中羞涩的发烧友首选目标,往往用来搭配国产功放。同样由于竞争激烈,这些产品音质都不错,它们一般在英国国内都曾获过奖,其中DM302还被美国《Stereophile(发烧天书)》列入C级榜单中。     选购中低价位音箱时,不要购买那些听都没听过的品牌,以免买到境外注册实际在国内生产的音箱。这类音箱有可能广告作得很大,品牌包装也搞得不错,甚至贼喊捉贼声明有人假冒其产品。如果你发现在国内正规的音响刊物中极少有专文介绍其产品,尤其在“发烧门诊”之类答读者问从来没有提到过的音箱品牌最好不要购买。     不过,对名牌音箱也不能过分迷信,近来上述部分名牌音箱厂家有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普及档音箱,虽然价格便宜,个头很大,喇叭单元有好几个,但音质实在糟糕,这类产品最好不要购买。如何进行判断呢?建议去查一查它的国际互联网址,如果某一系列的普及档音箱在国内市场有售,但在它的网址中产品范围里找不到,则要小心了,通常这类产品是应代理商的要求生产的。     中档的功放多为合并式,通常售价在5千元左右,以英国产品最受好评,例如Arcam(雅骏)、Audiolab、Aura(优雅)、Cambridge Audio(剑桥)、Creek(朗泉)、Myryad(美丽安)、Music Fidelity(音乐传真)、Rega(君子)等公司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往往也生产中档CD机,像Rega的Plance(行星)CD机就是一款极受好评的产品,甚至被《Stereophile》列入B级榜单中。另外,丹麦Thule Audio(极点)、美国MAX(麦士)也生产中档的功放。     普及档的功放和CD机以Rotal(乐得)和NAD的产品较受欢迎,这两家公司有些类似,像Rotal公司设在日本,设计开发中心在英国,工厂在台湾,它的产品若要归类是哪一国实在说不清。     日本各大音响公司也都生产中档和普及档的功放和CD机,其中CD机以Denon、Marantz和Sony的产品最受欢迎;功放则以Marantz、Denon和Onkyo的产品最受欢迎。     线材,今天,相信所有的发烧友都知道喇叭线和信号线在一套音响中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线材五花八门,设计理念也不尽相同,价格相差很大,便宜的一对喇叭线或信号线价格在数百元左右,贵价的则数万元不等。不过,贵价的线材并不一定靓声,便宜的也未必音质不佳。对于线材这玩意,你不能不相信它,但也不能完全迷信它,玩线材时其实心理作用很大,通常很多人在换贵价线材后由于心理作用会认为音响效果有提高。但是若让他盲听一对千元级和万元级的线材后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有趣的是在盲听时如果没有更换线材也有人会说效果有变化。所以,从这点来说,线材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即使像美国《Stereophile》这样的权威天书也是说线材是不分级的,购买线材一定要“先试后买”才行。     发烧级线材主要以美国产品为主,比较著名的品牌有Audio Note、Audio Quest(线圣)、Cardas、Kimber、MIT、Moster Cable(怪兽)、NBS、TARA Labs(超时空)、Transparent(天仙配)、WireWorld(环球)、XLO(至高)等。     欧洲出品的线材相对就少得多,比较著名的有荷兰的VDH(范登豪)和丹麦的Ortofon(高度风),另外像英国的Shark(鲨鱼)、Ixos(爱索斯);德国的WBT、Monitor(魔力);瑞典的Supa等也小有名气。     日本生产的厂家线材也不多,最有名的要数Furutech(古河)了,此外Hitich(日立)和Denko(登高)的音响线材也小有名气。 器材的合理搭配     由于进口音响的品牌及品种实在太多,以上只是罗列了常见的品牌及系列,未提到的还有不少,但笔者想其实也够多了。     那么,在众多的器材中如何合理搭配器材呢?其实前面已从价格的角度作了讨论,一般来说,应根据总预算来确定要配什么档次的音响系统,最好用同一档次的器材来搭配。至于品牌和音色,要根据自己的要求、审美观及试听来决定,杂志和别人的介绍只能作为参考,一定要耳闻目睹。     以前国内不少音响评论文章在谈到音箱和功放的搭配时,往往说预算上要在音箱投入较大的比例,因为音箱是最重要的一环,应该说这对于中档和普及档的器材来说基本上适用,但对高档乃至超高档的Hi-End极品器材来说则不适用。高档Hi-End音箱往往有较强的个性,有的很不好推,有的低音不好控制。像英国ATC的音箱是出名的难推,但若推得好的话其音色之高雅是另外一种境界,此时非要价格高出音箱好几倍的前后级功放来驱动不可。又如B&W最新的Nautilus 802监听音箱,零售价近8万元,虽然灵敏度高达91dB,声音中性,用每声道100W的功放也推得动,但若要推出高贵的音色,则至少非用Jeff Rowland的Model 8Ti-HC后级加相应的前级不可,此时一套前后级功放的价格就要达到音箱的2倍了。所以在搭配高级音响时,资深的发烧友一般在功放上的投资要比音箱大2~3倍,而对音响不懂的款爷则往往对音箱舍得花钱,功放却不肯多投资也就屡见不鲜。     实际搭配时一定要了解音响器材的个性,如果音色上个性较强,则器材的声音个性要互补,如果是中性的器材则相对要容易搭配得多。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选购中性的器材来搭配比较保险一些。     在音响店试听时一定要注意采用什么档次、牌号、型号的器材和线材。在选购音响时通常会将音箱列为首选目标,如果你是一位初哥,一般会买中档或普及档的音箱,那么音响店老板与你交谈后发现你不太懂行的话,通常会用外观不起眼但音质很好的英国或北欧功放和CD机接上进行试音,此时音箱发出的声音很好听,这时音响店老板会对你说,我这台功放的输出功率只有50W,如果你用一台功率更大的功放来配效果会更好,接下去老板就来帮你点“菜单”,按你的预算另外配功放和CD机后让你埋(买)单,音响店的生意是作成了,但你回家后接线开声后一听可能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所以,购买者一定要有主见,用自己想买的器材搭配进行试听。     如果你对品牌及型号众多的音箱无从下手时,最好优先选择品牌形象好的世界名牌产品,像台湾媒体《音响论坛》第129期就透露在台湾最好卖的音箱是英国的B&W和法国的JM-Lab两个品牌,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有相当不错的品牌形象,而且产品价位够宽够广,几乎你想要什么价格带的产品它们都有。再说,形象好的名牌音箱在今后要升级时也相对容易脱手。 系统的合理调校     一套音响买回家中后,有时会觉得效果不尽人意,在器材搭配合理的情况下,它往往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合理调校造成的。     系统的合理调校包括对房间的处理、音箱摆位、线材配置等。     对房间的要求:过多的光滑表面会引起声音的反射,导致音质变劣或声音含混不清。铺设地毯及窗帘有利于减少声音的反射。房间最好有一些木质橱柜,可以适当吸收低音,有条件房间最好铺设木地板,它会使低音变得好听。听音室的座椅最好选用皮沙发,不要选择例如用红木制成的框架式座椅或沙发。     音箱的摆位:首先要查看音箱的说明书,比较正规的音箱厂通常会在产品说明书上给出音箱的指向特性,并讲述摆位的大致原则。若音箱距离房间的平面相交处越近,如墙角、墙与地板相交处等,低音就会被增强很多,有时会造成低音浑浊。     对于书架式音箱来说,要想靓声的话一对优质支架是免不了的。一般高级书架式音箱都有原配支架配套,最好在购买音箱时一起购买,不要吝啬,没有原配支架的话也要买一对像意大利Solidsteel(架皇)的高级音箱支架。中档和普及档书架式音箱一般无原配支架供应,但要选购质量较好的支架哪怕是国产品也行,这样才能保证效果。     落地式音箱一般附有脚钉,在使用时一定要装上,否则低音重播效果要大打折扣。有个别型号的落地音箱也有专用脚架配套供应,如B&W老款的Martix 800系列,在购买时也最好连脚架一起购买。     音箱在调整摆位时要放置在支架上或装上脚钉,直到效果满意时为止。有关音箱的摆位方法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上网查看相关的网站或查找音响刊物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线材的配置:在购买音响器材时,可先不着急买线材,最好等音响系统Run-in(俗称煲机)稳定后再来考虑线材的配置。     玩过音响的发烧友都有这样的经验,新开箱的器材声音一般比较硬,高音比较多,低音似乎比较闷,好像出不来。但Run-in几个月后系统的声音特性稳定下来后,就会变得好听,高音通透细腻、低音富有弹性。如果你在系统未进入稳定状态时就急于配置线材,有可能后来会变得不好听。所以,应当在音响系统Run-in稳定后,再根据此时声音的特性来配线,Run-in时用普通线材就可以了。     发烧线材的声音特色各异,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有的低音收得很好,有的高音解析力极佳。因此试线材时最好向音响店交押金拿回家试听满意后再购买,一般来说,高档及Hi-End器材相对采用Cardas、Kimber、MIT、NBS、Transparent、XLO、VDH的线材比较多,中低档器材则采用Audio Quest、Monster Cable、TARA Labs、Shark、Ixos、Monitor、Supa、Denko的线材比较多,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选购贵价线材时,如有条件可以考虑购买二手线,因为线材的损耗主要是在外观,内质变化并不大,故买二手线材最实用。 作者后记:在写本稿时有国产音响的经销商问我干吗要写进口音响器材,好像写进口器材就不能弘扬“中国声”了。我回答说其实理由很简单,既然音乐艺术不分国界,又何必要对音响器材分国界。我想,没有一个买国产音响器材的人是专门用来听民乐的,而国产音响器材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也未必都是用民乐来试音的,我记得每次的国产音响大展厂商绝大多数都是用西洋古典音乐和进口发烧碟来试音的,那么他们干吗要用外国音乐去试音呢?难道用国产器材重播外国音乐是“中国声”?
发表于 2007-11-16 09: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当开始厌倦飞机大炮玻璃声时,当听腻了辛辛拉提的1812序曲中的大炮声音的振撼时,或当对蔡琴的歌一遍遍听厌了后,恭喜你,你可以进一步,开始进入音乐圣殿之门了。本文的目的是想使苦于入门的朋友快速入门欣赏古典乐。

首先说明,本文仅是笔者个人观点,本人不是权威,说得不好不对不详细处,请各位网友多多谅解!

如果想欣赏古典乐。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嫁给你。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死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强奸作者。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我的口号是:让权威滚蛋去吧!!(除了我,呵呵)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文章,好文啦(还好,辛丰年不是权威,连个搞音乐的都算不上)。不过他的某些观点我也是不太赞同的,对音响迷来说,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捷径。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马勒》,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最简单的:口琴就好.


好了,进入正题。如果我要推荐,老柴(柴可夫斯基)的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典》,发烧友肯定都听过,够容易懂吧(只需知道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的就可以了),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现在流行歌,不告诉你歌词,千篇一律)。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我听过的版本中,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是最好的版本,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如果有给我留一张,我只有磁带,已听得音质下降得不行了)。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1、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辛丰年就是其中之一),但我个人却认为从老柴入门更好,也许是因为我就是听老柴的第六入门的。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一是不如老柴优美动听,容易让人厌倦;二是内涵较深,不容量听懂而使人望而生畏;三是曲目太多,又多是纯音乐的作品,不好选听。让我推荐的话,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可以了,千万不能再听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可惜我没听过,不敢评价。

听老柴有一个副作用,容易把人弄得很内向,很忧郁,很有个性,大家要小心(其实听古典乐都有此等功效)。不过只要是发烧友,在外人的眼里都和外星人差不多,也管不了那么多了:p。我前几天花了近400元卖了一条信号线,被人评为:有毛病(没办法,他的有源音箱才200还不出头)。:(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拉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发烧专用),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听了,我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乐,《汤豪舍序曲》是该听的。他的音乐色彩和以上的诸位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是主要以一种音乐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响的色彩来描绘,不过音效也很牛哦。他的音乐很容易抓住人,但是听他的音乐很累人,相当累人,折磨啊!不过我的梦想就是能卖到一张拜罗伊特音乐节日的门票,好好被折磨一次:p。而且此人绝对不是好人,此人集全人类的缺点于一身,小气、妒忌、忘恩负义、恶毒攻击朋友,多次勾引朋友老婆,还搞最铁的哥们(李斯特)的女儿(超级大色鬼);还反动(准确的说是反人类:种族歧视--反犹,希特勒的老前辈),他写的歌剧情节更是乱七八糟,《罗恩格林》是说姐第之间乱伦,《指环》开始是兄妹之间乱伦,还生个儿子后来又跟他姑乱搞(说到此,笔者忍不住呕吐起来,哇!哇!我儿子以后有此人十分之一坏我就把他扼死在摇篮里!)。德国人这种怪物特多,尼采、甚至贝多芬都是其中之一。不过此人又才华横溢,他的所有作品(几乎只有歌剧),全是自己作诗(剧本),自己作曲、配器,场景也自己搞。甚至自己设计修了一座音乐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演自己的歌剧,音效全球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的建筑设计师们吃s去吧)。怎么样,找来听听吧。

马勒,此人的音乐宏大、深奥,不过他的《第一交响乐》还是很好懂的,听第一时对比他的旅伴之歌来听理解得更好(以后有机会我展开这部作品来讲);第二也行,可以听一听,其它的还是别去受这个罪。不过其人的第八,要动用近千人的乐队及合唱队,想试音响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错。

柏辽兹,此兄台的《幻想交响曲》,可以好好听一听,尤其是其中的刑场的一段(葬礼进行曲),哪天你老兄杀人被枪毙时请写感想一篇,我好拿来反驳他。其它随便,发烧的话,他的音乐倒蛮合适的,都是些极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很难懂,依我看未必,其实我觉得动听,很好懂(反正都是一些纯音乐的作品,谁要告诉你他写的是什么绝对是误导你)。只有学究们,非得搞清楚他的复调结构,就很累了。至于我辈等大众光听听,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反而会觉得很好听,很好懂(谁都搞不懂)。

维瓦尔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听哦,个人认为这应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可为什么此人是和巴赫同时代的(更早几年呢),搞不懂。发烧友必备,很考音响的作品。

莫扎特和舒伯特,此二位仁兄的音乐要听的话本人的建议是:找一部最破的收音机,而且必须是单声道,将信号接入进去听,感觉奇好,或者老得不能再老的录音,把音响高音低音都衰减到最小也可。因为他们的音乐就是音乐,你要听的是音乐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莫扎特的钢琴,有一次在琴行听见有人弹,怎么说,反正我当时如果有money的话肯定当场卖一台回去学,不过听录音的话我是没什么感觉(可能也是音响太好,准确的说是差的原因吧)。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是本人唯一推荐的他的交响曲,怎么说,很好理解,但发烧友可能不太喜欢,因为音效确实不怎么好,但经历过一此沧桑的人会真正喜欢这部作品的。

贝多芬,本人拒绝评论,什么赞美的词都被人用过了,而且本人听得并不多。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与命运之歌本人听过,听听吧,求你们了,就听一下吧。不过他的作品要听多遍才能听出其中味来,对我辈来说,只需了解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可以了。不过,他的室内乐很值得一读,喜欢室内乐的朋友可以多听一些。

其它,其实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不过不多,随便找一盘古典吉它的都差不多。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罗德里哥的《阿兰祖兹吉它协奏曲》,第二段相当不错。我听过一个叫克里斯多夫.柏肯的人和爱乐乐团的磁带,后来想找cd,一直没找到,如有那位仁兄看见,请帮忙购卖一张(emi出品)。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会问,为什么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和咱们中国的民乐你提都不提?为什么,因为本人认为,斯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听就好,不值一提(最后还是提了,呵呵)。至于咱们伟大的民乐,这个……,那个……,咳咳,其实……,也不错,也不错…… 同学们,下课。刚才提问的同学请留下来,把这篇文章抄500遍!

最后有一句名言: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你的见解,永远是对的(当然是针对你而言)!

发表于 2007-11-16 09: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两篇为转贴。郁闷,还是不能用所见即所得模式,一阵一阵的。希望权限高的关注的话能不辞辛苦给编辑一下。
发表于 2007-11-16 09: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巴赫
瞿 剑 
来源:《爱 乐》

    巴赫之于音乐,如同创教者之于宗教。
                                   ——舒曼
    
    今年是国际“巴赫年”。当这位音乐之父逝世250周年之际,且听听一位并非专业人土,而纯粹是爱乐者久藏于心的那份对他的爱戴与崇敬吧。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巴赫,那么,他是神;正如后来者舒曼所言——“巴赫之于音乐,如同创教者之于宗教”。
    听巴赫,品味巴赫,琢磨巴赫,进入了他的世界,会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因为在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比如:一个人的脑子里,怎么承载得下那么多与上帝的光环如此接近的信息;在后世群星灿烂、同时又纷争繁扰的西方乐坛,巴赫何以做到如下一点——无论你属于、心仪哪个乐派,无论你是纯粹主义的坚定信徒,还是狂热地拥戴不协和音,只要一提到巴赫,那就全体缄默,马上以肃穆的神情聚集到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直到如今,这个基本上摈弃了精神的魅力的时代,仍有那么多“巴赫迷”们,一接触到那些300年前的美妙乐音,就恨不能在其中迷失了自己。
    巴赫究竟有什么魔力,令一代又一代爱乐者如朝圣般地顶礼膜拜?
    就我而言,想这样解释“巴赫现象”——他是音乐史上唯一做到既提供最高的听觉感官享受,又能满足追求高尚思想的渴望的人;他是唯—一位将技术与情感、形式的完善与内容的完美融汇贯通到如此地步的人:在他的音乐里,可能包含了某些合乎人类迄今尚未认知的自然法则的东西,他的音乐形式本身也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科学家研究他的音乐,在探求未知方面,应该会有新的发现;他是唯一如预言家般洞悉听众心理需求的人——以我切身之感,巴赫的每一份精彩,每一处摄人心魄的震撼力,都是意料之中的。随意摘出他的一段乐曲来听,你觉得该体会出宁静了,宁静飘然而至;你期待安慰之意,安慰适时到来;你想找紧张、激情的感觉,激情油然而生;你想该结束了,乐声戛然而止——冥冥之中如有神助,这就是巴赫。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总是把一切安排得恰到好处。
    不知有过多少次这样的时候:夤夜孤灯,面对老巴赫凝神静思的画像,与四周黑嶂相拥,把康塔塔“想的、说的、做的与生命”(BWVl47)第一段听了一遍又一遍,禁不住噙满感恩的泪,恍惚中分明看见数不清得救的灵魂,正向着天国发出喜极而忘情的欢呼与呐喊。
    过后想,真正拥有了巴赫,在他的接踵而至、无穷无尽的美妙音乐里,恒久地守住精神的家园,是多么令人快意的事情。又想,让更多人来分享这份快意,领略巴赫无处不在的细腻、对比、秩序及均衡之美,是多么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毫不隐瞒自己的爱乐原则:不必理会《音乐圣经》、《古典入门》之类骗人的东西,也不要被专家的高深理论和经验所吓倒。你大可不知“十二平均律”为何物,却毫不妨碍你以最深切的理解来欣赏《平均律曲集》;你也可以对拉丁文、意大利文、德文一窍不通,却并不影响你以最贴近的关怀来分享《B小调弥撒》以及那浩如烟海的宗教或世俗清唱剧和康塔塔。只相信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吧,这才是最真、最实的。
    在如何诠释巴赫方面,历来有众多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说法和手法。而我,宁愿听“本真”的巴赫。比如,我一直固执地以为,莱恩哈特在羽管键琴上演绎的“平均律”,才是真正符合或是接近原意的,菲舍尔的那个钢琴版亦可,而更为大气的里赫特,更显圆润的席夫等,技法虽然出色,却难使我认同。当然,“怪异”的古尔德对“平均律”(准确说是他所有对巴赫作品)的“另类理解”,则又另当别论了;又如,我只认可格罗米欧的(无伴奏小提琴),那是巴赫的心声,而绝不接受技巧上更完善的帕尔曼,从感情上讲,后者外露到几乎血脉贲张的演奏,听来还是巴赫吗?它甚至使我抵触反感。也许,帕尔曼的艺术个性决定了他天生不适合巴赫的“无伴奏”。我听过他与女高音巴特尔合作,由圣卢克乐团伴奏的巴赫咏叹调选集,在老练的乐队约束下,帕尔曼的巴赫才能比较收放自如;至于气度恢宏的《布兰登堡》,我理所当然地更偏爱平诺克指挥英国音乐会乐团的版本,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音乐协奏团的那个80年代版也是颇为中意的,其余如卡拉扬的柏林爱乐等等,虽则无懈可击,但听来总觉隔膜而生疏,曲尽而意穷;只有《无伴奏大提琴》的状况相当令人满意,所有“巴赫迷”都应当庆幸,我们身处在一个既能拥有卡萨尔斯、又可亲聆罗斯特罗波维奇和甘德隆的时代,在“无伴奏”的这三大版本中,卡氏的古朴庄严,罗氏的绚烂瑰丽,甘氏的优雅松弛,都让人爱不释手。它们都是非常“巴赫化”的;再加,我一直痴心然而毫无指望地希冀,当今演奏家们,在妄想拿起巴赫之前,务请忠实于大师原创时的配器要求,能用羽管键琴、竖笛、维奥尔琴的,决不以钢琴、长笛、提琴凑合,另如古钢琴、琉特琴、“猎歌风”、“情歌风”的管、弦乐器之类,务请一一照办,否则,宁缺勿滥。尽管我深知,果真如此极端,那将没有巴赫可听。
    我个人以为,演绎巴赫,需要具备一份极度的松弛和安详,这正是甘德隆的“无伴奏”和平诺克的《布兰登堡》高人一筹的最主要原因。仍以后者的《布兰登堡》为例:这里,关键倒不在于它是一个“古”乐团、而在于它对巴赫内在精髓的准确把握——在第一号协奏曲中,乐队保持着一股音乐本身所应有的张力,只是随着乐曲的自然行进。这种适可的力度依次递减了,我们可以从这个版本的六首协奏曲中感受到明显的渐弱的趋向,我敢肯定,这就是巴赫的意见;在第二、第三号中,前面的力度以一种惯性持续者,但绝无半点出格,而更引人注目的另—表征凸显了,这就是有了“弛”,那种一张一弛的对比被乐队处理得十分含蓄而又过瘾;到了第四、第五号,乐队明显地更加松弛下来,这不仅表现为因技法纯熟而有的自然减力,更表现为心态上的极度散漫和闲适,在这种心态的趋使下,音乐几乎令人进入恍惚状态;到了第六号,乐队渐趋于已臻化境的“无”,任何可以着力的地方都无从找起,这哪里还是在演奏,我们充耳所闻,分明只有如瀑布垂落般巴赫音响的畅然流泻,那种举重若轻,宛若巴赫再生。所以我断定,对巴赫作品演绎的最高评价,莫过于“松弛”二字。
    与器乐作品相比,在巴赫声乐作品的当代版本上,我们有着大得多的选择余地(这是否因为自巴赫时代以来,人声也许并无大的变化、乐器则多有改良呢)。比如,你可以把李希持指挥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及慕尼黑的巴赫乐团康塔塔全集、B小调弥撒、圣马太、圣约翰受难及几个清唱剧,当作最经典的巴赫来收藏;你同时又可以奉加德纳指挥蒙特威尔第合唱团和英国巴罗克独奏家乐团的版本为正宗;又如明辛格尔指挥斯图加特合唱团及室内乐团,伯利恒巴赫合唱团及巴赫节日乐团,帕罗特指挥塔弗纳合奏团、合唱团及演奏者,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音乐协奏团及合唱团等等所演绎的康塔塔、弥撒、受难曲、清唱剧等,都可称一时之选。
    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有关话题是言说不尽的。由于他的创造力惊人,想要收齐他的全部作品也是徒劳的。我只有一个奢望:有生之年,看到巴赫作品全集中文版的出版。

发表于 2007-11-16 09: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怎么煲耳机 让声音听起来更美妙!
文章类别:转载自zol.com.cn     更新时间:2004-2-9
随身听爱好者们常常会拥有一副好的耳塞,但在开始使用时发现并没有像其他人谈论的这么好,难道是自己买到了假货?非也!其实那是因为没有进行购买后的第一道工序——“煲”。
  为什么要“煲”耳塞?其实在音响界,很多东西都需要“煲”。包括音源、功放、音箱等等。所谓的“煲”就是让这些东西运作一段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刚买回来的耳塞,不出意外的话都应该是刚出厂的产品。这些耳塞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时候,震膜一次都没有用过,因而会很硬。这种情况下的震膜突然震动起来,会感觉很不自在,声音也会略微走样。如果一开始就好好的“煲”一下耳塞,那么就会把它的震膜逐渐弄松,这样再听音乐时,震膜震动起来就会非常的自如,音质也较先前提高不少。
  “煲”耳塞前的准备。其实“煲”耳塞(机)并不困难,但是需要时间和一定的技巧。首先,你需要一个可用来长时间放音的音源。因为“煲”耳塞可不是一会儿半会儿的事情,有时候甚至需要100个小时以上。其次音源中要有频响范围很宽、动态效果舒缓、层次清晰、高中低音各成分适中的音乐有这样效果的音乐要比一般音乐“煲”起来效果更明显。还有一点就是音源输出功率一定要够大,而且要和用户的耳塞档次匹配。比如要“煲”HD580就不能用普通随身听,随身听可能连推都推不动,还怎么让震膜松动呢?一般来说,随身听只适合耳塞和一些低阻抗耳机使用。一般而言,如用电脑声卡和收音机“煲”耳塞的话,需要比较长一点的时间。而用输出功率很大的CD随身听来“煲”,时间要短一些。
  “煲”耳塞的操作。首先,我们需要数张CD碟,这是因为CD音质是目前民用级别(撇开并不实用的SACD和DVD-AUDIO)可以达到最好效果的音乐质量,而且爹片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以下所有操作也均以CD随身听为例。“煲”机碟最好是张频响范围非常宽广的碟片,单独使用一般的纯人声碟肯定不行。推荐一些正版的发烧碟,比如《TITANIC》、《阿姐鼓》和《1812序曲》等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和中国民乐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下面笔者就来“煲”好你的耳塞。
  《TITANIC》电影原声CD中的第3段《SOUNTHAMPTON》、第9段《THE SINKING》和第10段《DEATH OF TITANIC》。《SOUTHAMPTON》虽有抄袭贝多芬的《欢乐颂》之嫌,但声音层次非常分明,乐曲包含的信息量也很丰富。高中音柔顺致密,隐隐而来的阵阵低频能量予人一种深邃感。这首曲目在全频段都有突出表现,对于耳塞的全面震动是非常有好处的。而《THE SINKING》和《DEATH OF TITANIC》除了与上面一首有同样出色的全频表现以外,在动态上更胜一筹,整体声音能量十足,如果没有“煲”就听这样的曲子,耳塞的震膜要“受苦”了!
  国产动画电影《宝莲灯》电影原声CD中的第4段《序曲:宝莲灯》和第13段《望月节的舞蹈》。《序曲:宝莲灯》一开始声音较为轻柔,但越到后来,声音动态越大,能量也越多。中间还夹杂着一些人声的合唱,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曲子,唯独其低音略微少了一些。《望月节的舞曲》中一开声的低频以及中间一段女声对于耳塞中低频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滚石24K24BIT金碟--万芳》CD中的第一段《猜心》是笔者用作试音的保留曲目,用来“煲”耳塞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首曲目的第一段主要是人声独唱,不过到了后面,乐器就越来越丰富,但整体仍可算是轻柔。“煲”耳塞不能一直用大动态来“煲”,也需要在中间做一些调整。而且,这首曲目中的人声非常出色,可以用作“煲”耳塞结束以后的试听之用。
其实优秀的曲目太多了,笔者在这里推荐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把随身听和耳塞准备好,放入碟片,音量上要开的大一些。现在的随身听为了延长播放的时间,输出功率普遍较低,用户大可以把音量开到90%以上,不过最好不要开效果!“煲”耳塞的过程中要一步一步的来,首先用一些舒缓的音乐,比如上问中提到的《猜心》,先放5~10个小时。然后再换略微"厉害"一点的音乐,如《SOUTHAMPTON》,继续播放10小时以上,最后才是诸如《THE SINKING》和《DEATHOF TITANIC》之类的音乐,一直要播放到耳塞基本上“煲”好。为了确定耳塞“煲”的情况,用户可以每隔10小时听一次,一般来说,效果都会有一些差距,等到差距不明显的时候,就可算是“煲”好了。当然,这种鉴别方法也不是很容易实现,那么就准备“煲”50~100个小时好了。不过要达到大功告成就需要日常不断的使用才行,要使耳塞真正达到最佳效果,时间上一般需要2个月左右。
  前后声音的对比。笔者“煲”耳塞“煲”过很多,最有感触的就是索尼(SONY)MDR-E888了。这是一款目前相当高级的耳机,市售价在人民币400元左右。但是这款耳塞刚买回来试听的时候,常常都会有高音发干,中频毛刺多多等问题,让人觉得完全不值400大元。不过一旦MDR-E888“煲”好了,那么她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柔顺的高频、温暖但绝无毛刺的中频、深沉有力的低频,简直不敢相信是同一个耳塞。个人认为,MDR-E888是笔者见过的耳塞中最需要“煲”的一款,这可能和它独特的生物震膜有关系。其它的耳塞也都需要“煲”,“煲”过以后都主要体现在低频弹性感得到加强,高频柔顺感有了提高,只是结果好象没有MDR-E888那么夸张!
“煲”耳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将“煲”和日常合理使用相结合,如果能正确的“煲”好你的耳塞,那么,相信她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慢煲出好声
文章类别:转载自《微型计算机》    更新时间:2003-11-27
煲机的话题由来已久,众说纷纭,各有其论。老犬首次出贴怎么就来了这么个题目,实有“陈谷子烂糠”之嫌,不过“旧瓶装新酒”古今有之。诸位不妨小酌三杯,品品其中别样滋味。 
大凡有车族都有新车磨合的经历,何为磨合?音响行话——“煲”也。汽车的磨合可是有严格规定的,引擎要空转多少个小时,一档、二档、三档……要行走多少公里等等不一而足。为了限制新车的出力有的还安装了限速器,限制进入汽缸的燃气量,让你想快都快不了,只能在磨合完之后,才允许折除。当你磨合结束更换机油时,你才发现,好家伙!原来这油中竟有这许多残兵游勇、金属碎屑,足足吓你一个大跳。 车子磨合的好坏对今后的出力和寿命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凡有经验者都会延长这个磨合期限。钢筋铁骨的家伙开始竟要这般伺候,想想我们的音响器材,尤其是我们那么娇贵的耳机应该怎样去煲? 
煲耳机主要是煲耳机的振膜,就目前而言,静电耳机振膜的厚度已薄到135微米,动圈耳机的振膜也只有几微米到十几微米(我们头发的直径大约是60~90微米)。振膜本身在制造过程中就存在内部应力,在粘结音圈和固定在骨架上时又产生了装配应力,我们所说的煲耳机就是使这些应力逐步消失,使振膜逐步顺化发出好声的过程。
我常看到一些Hi-Fi大师们的器材试听报告,水平高低且不评论,只是那开头大多是先把器材开足马力猛煲它三天三夜,让它受尽皮肉之苦,自以为进入佳境,而后才是如何如何好声好声评论一番。天长日久煲机之法由此而生,效仿者不计其数。如此煲法就不怕损伤器材,落下隐患,好声不长! 
我以为音响器材虽不是工程机械、铁车钢马,但也有相通之处。好事需多磨,慢煲出好声!煲机还是分为舒筋、通络、习武、打擂、出道五步为好。以耳机为例:
1、 舒筋——使用正常听音强度三分之一的音量驱动耳机12小时(用100~1500Hz/5s扫频信号更好);
2、 通络——使用正常听音强度三分之二的音量驱动耳机12小时(用50~1800Hz/3s扫频信号更好); 
3、 习武——使用正常听音强度驱动耳机72小时(用20~20000Hz/2s扫频信号更好); 
4、 打擂——使用正常听音强度三分之四的音量驱动耳机24小时(用18~2200Hz/1s扫频信号更好); 
5、 出道——进入正常使用阶段。 
    我想这种煲机方法最少有两大好处,第一可以了解煲机各阶段音质变化的规律,理解煲机的作用,积累经验;第二可提高器材性能,不留隐患延长器材寿命。
避免低级错误:褒耳机的种种致命做法
注意:这里讨论的耳机范围不包括顶级发烧级别,只是给初步入门用户的参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了解到耳机对于音质改善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接随身听还是声卡,许多人都在研究升级购买高档耳机来体验“HI-FI感觉”,要知道,欧美真正的有钱人都是玩音响的,几十万的大家伙买不起至少要弄个好耳机来享受享受吧!
但越是高档的新耳机越要细心褒,因为震膜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舒张开,紧绷绷的,出来的声音也很令人失望,一般的表现是高音刺耳,中频干涩,低频缺乏细节,要经过一段时间(大约200-400小时)的放音、也就是“褒机”之后才能“逐渐”体会到革命性的变化(注意,是“逐渐”,这个过程很激动人心的,就像《角斗士》电影里的拉塞尔克劳越来越强壮的性格和身体),相关的介绍在网站和平面媒体上都已经很多,这里要重点说的是一些常见而致命的错误。
在跟一个资深音响人士聊天时他说,现在返修的很多耳机都是在褒机的时候方法不当坏掉的,“要是方法得当,褒好以后正常情况下几年也不会坏的。”,又说到一个很夸张的例子,一个自称是“清华大学”的用户买了一个几百元的耳机回去以后,用电脑上的“频率发生器”产生20Hz的声音,然后用耳机接声卡试听,要“褒低频”,并且看看耳机究竟能不能达到标称的20Hz下限值!当然结果是耳机拿回来修了。
他们特意就此写了警示文章,摘引:“在这里我们想请读者注意,20Hz是人类的听音极限,就是说在20Hz时人类的耳朵刚刚开始有知觉(肯定还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听不到),在20Hz的情况下人耳朵的灵敏度极低,要使耳朵听到声音,势必要使之振幅极大。在这种情况下,小小的的耳机怎么能不打底,又怎么能承受得了。因此读者应记住千万不要用这种方法来试验耳机,这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举例来说人耳对3000Hz的灵敏度与对20Hz时的灵敏度会相差20~80dB,我们知道灵敏度每相差3dB推动功率就差两倍,同样的,差6dB就差4倍,差9dB就差8倍。那读者估算一下如果你要听到20Hz要输入多大的功率?而且20Hz的信号势必要使震膜的振幅极大、同时音圈的阻抗降低,电流急剧升高,使音圈发热变形,进一步导致震膜变形,造成破声、蹭圈等永久性破坏,即使是短时间的试听也会使音圈打底的。”
同样,用一些频率发生软件来褒耳机也是很危险的,固定频率的强电流轰击很容易损坏新耳机舒张度不够的震膜。前阵有个网友在QQ上求救,说他的一个400元的耳塞出现破音了,我说你是不是用软件褒来着,他说对啊你怎么知道啊,我都褒了2个多小时了……。——如果说这些专业的软件有用的话,那只能是专业音响技术员用适当的方法很小心地在特定的设置、输出功率和时间等等因素综合下,对耳机的“磨练”,普通用户如果用这种工具,一不小心就会弄坏耳机,即使是使用了很久的旧设备在这样的“折磨”下也可能挂掉,更不要说脆弱的新耳机了!
此外,也有许多人喜欢用强劲的音乐来褒,比如重金属摇滚、电子舞曲,而且开很大音量,这同样会很快造成耳机夭折或产生噪音。特别是如果刚打开包装便用大音量强音轰击,那么即使是素质很好的耳机单元也受不了。——只有在完全褒开以后,能够承受的“磨砺”就相当大了。
唯一普遍适用的褒耳机方法是“渐进”,刚开始用轻柔一些的音乐,在较低音量下让耳机先舒缓10-30小时,然后用普通的音乐(摇滚、舞曲除外)在中等音量状态褒100-200小时;如果这时你听着高音不刺耳了,变得圆润自然,中音温暖亲切,低频再也不是混成一团的轰隆隆,而充满细节,那就恭喜,OK了,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发表于 2007-11-16 09: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MX400,AKG K55

[ 本帖最后由 悉尼 于 2007-11-16 16:17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16 09: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11-23 22:15 , Processed in 0.032783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