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两鬓霜染,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巍巍昆仑,茫茫戈壁柴达木盆地有我们如诗的年华,火热的生活,执着的追求,青春热血献高原,无悔无怨.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从戈壁马海到美丽的鱼卡,转战格尔木东西干渠的铺设,<8791>工地的建设[飞机场],宏大的格尔木引水枢纽工程,等等.我们自豪的看到;马海宗湖不枯竭是因为每年由干渠排入大量的鱼卡河的水,格尔木的东西干渠仍然灌溉着万亩良田,引水枢纽仍然起着分洪的作用.
格尔木市市长说::“作为一代拓荒者的山东儿女,用他们的艰辛和汗水乃至鲜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斑斑足迹,书写了格尔木辉煌而又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为的是缅怀先辈,昭示后人,让我们的下一代永远牢记格尔木的曾经”。
“原军垦八千名山东知青在这片茫茫戈壁滩上史无前例的开拓与创造,在格尔木短暂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篇章。他们铸就了一种精神——柴达木精神,并将这种被柴达木人引以为豪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重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将那段岁月重新年轻起来,鲜活起来,将带给我们一次心灵震撼的洗礼……。我要让今天年轻的一代用心灵真实感受他们青春岁月的无私奉献。进而理解他们崇敬他们并铭记他们——曾经为这片土地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而今天,我们辉煌的成就,正建立在他们以青春为铺垫的基石上。”
他们甚至把知青称为青藏公路 青藏铁路 青藏拓荒这三个伟大时期的三个伟大群体之一.
1966年,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小伙离开了养育他们的家乡泉城-----济南,抱着“好儿女志在四方、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迈激情奔赴柴达木盆地,成了一名青海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师的军垦战士。那时候的柴达木除了荒凉,只有恶劣的气候、肆虐的蚊虫。在那里,他们凭着一颗雄心、一把铁锹和一双稚嫩的手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这一干就是18年,18年里,他们在格尔木开渠筑坝、修路建房;在马海盆地开荒平地、植树造林;在大格勒舞铲播种、挥镰收割;在香日德、德令哈站岗执勤、保家卫国。他们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住帐篷,在数九寒天的盐碱地里睡地窝子;他们喝带着盐碱味的苦水,常年吃不上青菜……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他们消沉、退缩,反而磨炼出他们红柳般坚强的意志。
从来到柴达木的那天起,他们就成了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在茫茫戈壁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党组织的分配下,已经缔交起深厚情义的兄弟姐妹挥泪握别,陆续离开柴达木,回到山东各地的各条战线上,开始了二次创业。
战友们;让我们同举杯,共祝愿,祝愿战友一生平安,祝愿我们的后代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