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卷风 于 2014-1-19 13:18 编辑
五眼井村
五眼井村是长清区双泉乡的一个山村,石桥、泉井、池塘、古槐、老庙、40多年前的“红色戏台”点缀着这个古老村落。从现存碑刻中可以得知,早在200多年前清乾隆年间,这里已经叫五眼井了。
“五眼井”是山坡下一字排开的五眼泉井,水质甘洌,井水触手可及。据《长清地名志》记载,五眼井村为魏氏所建,原名魏家庄。为保护南山下的村民饮山泉水,就在其周围建起长方形池子,加盖四块石板,形成五个井眼,后演变为村名。
“五眼井”西侧有一块古碑,为清嘉庆年间“重修官井建立碑记”。据该村天齐庙中的碑刻记载,早在清乾隆四十二年时已经有“五眼井”之村名。
小池塘南面是五眼井,北面即是村中的古庙——天齐庙。天齐庙大门朝西,进门后北侧是琉璃瓦覆顶的庙内正殿,里面供奉着天齐庙的主神“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民间俗称“天齐老爷”。有意思的是,正殿东侧还平行分布着一个观音殿,充分体现出历史上的佛道合流现象。观音殿虽然也是三开间,但比天齐庙正殿小得多,与众不同的是,其左右两扇窗户,均为整石雕成的“金钱窗”。
在正殿和观音殿后面是一排被村民称为“佛堂”的建筑,东首建筑被称为“四供社”,这是由当地村民自己命名的一座宗教历史建筑,据村民讲,四供社是当地的一种民间组织。“四供社碑文”载,建社目的是为了“四季供奉,以乞求神赐福保一方康宁”的朴素愿望。
令人称奇的是,天齐庙内竟完好保存着从乾隆四十八年至民国时期的13块历史碑刻,这在济南周边地区十分罕见。它们或被立为影壁,或被镶嵌为门匾,或被充当建筑基石。也许是考虑到它们的建筑功用无法替代,这些碑刻竟在“破四旧”等历次运动中幸免于难。(以上文字为转载)
五眼井
五眼井
参观五眼井 —— 适逢村民在打水
土豆帮挑水 —— 挑水的确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