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2
2、持平常心
禅宗的八祖马祖禅师,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喜欢计较喜欢思虑的人,即使自己得到了something,他经常不去看他得到的绝对值,而会去跟别人比较:为什么他的奖金比我的多?为什么我的TITLE是经理,而他是总监? 他经常用的口头语是"不公平":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公平!
我们知道,成功=努力+机遇,那么某一时点的成功=某一时点的努力+某一时点的机遇。在任何一个时点,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取决于那个时点他所获得的机遇,而不是当时他的努力程度。而某个时点的机遇就是偶然的,给了你就不会给他,给了你99点就没有100点,这是不可预料的,不是人为科学地设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不公平是常态,公平反倒是偶然状态!但是,用数学公式加和一下,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在任何时点的努力+在任何时点的机遇,后者=0。为什么呢?你不会永远倒霉,你也不会永远幸运,如果你因为一时的不公平而放弃了努力,实际上也放弃了幸运到来的机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统计,一个人所得到的好运气和坏运气是差不多的。你不会在100%的时间都不公平,你不会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公平。所以,最后的成功还是取决于你一直的努力,而不是你某一时点的机遇。所以,放弃“不公平”这个说法吧!回归到平常心来,少些思虑,少些计较。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佛法里边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空”,《心经》就是讲如何悟“空”的,非常精彩。里边有句话:“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平常心啊。
平常心指的是什么呢?佛家讲有“八风”:利、衰、称、讥、誉、毁、苦、乐。也就是顺利、衰败、称赞、讥讽、名誉、诋毁、困苦、快乐的意思。平常心的标准就是不被这八风所困扰。
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真是比登天还难,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做不到。苏东坡被流放到镇江的时候,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两个人隔着一条江,经常来往。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的庙里看他,禅师不在,苏一个人去参观佛堂。看到威严端坐的佛爷,诗性大发,管小和尚要来笔墨,一挥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写完之后很得意,让小和尚务必把诗转给法印,让他看看自己是否悟道。佛印回来之后,二话不说,在诗旁边写了两个字:放屁!然后让小和尚把诗给苏东坡送回去。苏东坡看了之后火冒三丈,你个秃驴,不夸我倒也罢了,怎么能骂我放屁呢!心里越想越气,立刻起身过江,去找佛印的麻烦。佛印一见东坡,哈哈一笑: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我一屁就吹过江来了吗?东坡一听,也是哈哈一笑,方才明白老友的用意,真的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
八风里边最关键的其实是“名利”二字,所谓“名缰利锁”,名利都是束缚人心的缰锁啊。相比较而言,有时利可以放下,名却放不下;名中讥讽有时可以接受,但吹捧就受不了了。过得了棒杀关,却过不了捧杀关。我们说的平常心,就是要在失意的时候不要悲观,而得意的时候更不要忘形。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讲求尽我所能无所怨悔就好。不要太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荣辱太当回事。我的好朋友,程益中先生,历尽颠峰荣耀和冤狱挫折,问及感受,他教给我一句话,我经常念叨,也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事儿不大。是啊,事不大,别那么在意。这就是平常心。赵州和尚说:“树摇鸟散,鱼动水浑”,一切都很平常,事儿真的不大。
3、成自在人
这是黄蘖希运大师的话。哲学里讲认识了必然,就有了自由自在。自在是佛教追求的理想状态,最高境界。不是指物质层面的自在,而是心的自在。《穷爸爸富爸爸》里边讲“财富自由”概念,讲的是物质的自由自在;但仅仅有财富自由,没有心的自在是不行的,君不见,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发财致富之后就找不到自己了,迷失了,不快乐了,找不到安身立命之道。这恐怕也是陈晓旭出家的问题所在吧。
黄蘖希运禅师有一句著名的话:“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这里讲的就是不着相、不住相的意思。你吃饭,却不会被米粒所住 ---不会一粒一粒地去数,去追踪它的走向和所在;走路也是一样。---否则该是多么可怕。我们每天遇到很多很多事情,几乎日理万机,我们能否象吃饭一样,随立随扫,不留痕迹,不被世间的相牵着鼻子走呢?自由自在,就是不要成为相的奴隶。
六祖慧能听五祖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顿时领悟成佛了。《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佛典里边唯一一个被称为“经”的,里边讲顿悟法门的核心理念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但真的做到不住相、不起念太难了。有个故事,讲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路过一条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子过不去了,老和尚就把女子背过了河。小和尚非常奇怪,师傅这不就着女色了吗。心里一直在想,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师傅。师傅哈哈一笑:我只不过背了那女子一会,而你却背了整整一天啊。
我们的心不要“住”下来,不要被相困顿,要能够及时“释怀”,放下就是释,放不下就是住。“事来则应,过而不住。”住的越多,烦恼就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因为太住相了,不能释怀。公司里边职位调整,你的同事得到晋升,你没有得到,于是心生怨恨,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是他?久久不能释怀,就住了,就烦恼了,不自在了。你开着一辆捷达,看到办公室同事开了宝马,觉得没有面子,就咬咬牙也买了辆奥迪,其实还是贷款买的,每月拼命赚钱还贷。这就着相了,被相所困,成为相(车)的奴隶啦,就不自在了。
学佛也是一样,千万不能越学越执着,有些人不学佛的时候很有文化,一学佛反倒没有文化了,变得过分迷信,执着于佛教名相。根本问题是要能够进得去,出得来,也不能被佛教名相所困。真正的把佛理掌握住,而不仅仅是佛教仪规和各种神秘现象。所谓“假名施设,随立随扫”。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寄托,而是当下活得自在和超越。
六祖慧能的成名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根器高的人顿悟的方式,我倒是觉得慧能师兄神秀的渐悟式的偈子更符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身在尘世,不可能不受到各种杂念、外物的感染,内心渐渐会蒙上灰尘而我们却不知道。家里的垃圾多了,我们知道要去倾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多了,我们也要记得及时去清扫才好。 我有三个具体的建议:放弃怨恨,学会宽容,快乐一点。
1)放弃怨恨。我们常说爱情天长地久,实际上怨恨比爱更长久。怨恨越深,对自己的伤害越大,怨恨是以别人为中心,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学会去忘掉怨恨,忘掉伤害,不要强迫自己做受害者。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2)学会宽容。我们要知道人无完人,看人要看基本面,不要太苛刻,大节不亏即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学会多记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不好,宽容了别人实际上也是解放了自己,宽恕他们的过失是自己最大的荣耀。世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接受次好的选择。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则智慧丰饶。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做回旋。
3)快乐一点。我们要学会保持一颗童心,做一个内心阳光的人,面带笑容,爽朗的笑,大声嚷嚷。简单一点,直接一点,快乐一点。还要学会感谢,对帮助自己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快乐的源泉因为自己不能释怀。必须释放心中的毒素,放下心里的包袱!每天早晨醒来,告诉自己:哈哈!
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本分事做起;通过本分事锻炼平常心,去除名利缰锁,不跟别人攀比计较;通过平常心锻炼无念,无住,无相,经常拂拭心灵,最后成为一个自在人,自由自在,不亦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