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2461|回复: 10

知青给北大荒留下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7 08: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从1968年开始,几十万来自全国各大城市(以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基础)的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广袤土地上,与当地老职工一起,担负起屯垦戍边的重任。农时开荒种粮,战时共守边防。在长达十几年的同甘共苦中,知青——这个被时代赋予的特殊名称,重重地铭刻在北大荒的史册上。  那么,回望沉落的岁月,知青给北大荒究竟留下了什么?
  当年,知青们还都是些十七八岁、涉世不深的学生,69届知青甚至才十六岁!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稚嫩孩子,经过短短的艰苦磨练,迅速成为建设北大荒的骨干力量。农工排的多面手农工、机务排的拖拉机手、畜牧排的兽医、木工、瓦工、食堂厨师······哪个岗位没有知青?再后来,农工排长、拖拉机车长、医务室大夫;直到连长、指导员;又到团级干部,知青成为北大荒建设的中流砥柱!可以说,20世纪七十年代,知青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头脑,以及拼命干革命的精神,引领着连队的生产建设,使北大荒进入了史无前例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
  担负着连队干部的知青,领导着几百号人的连队,不但在农业生产上要统筹帷幄,还要兼顾全连知青、职工家属的吃喝拉撒问题,谈何容易!尤其是地处艰苦条件下的60团,真够知青领导们喝一壶的!当年的领导和现在的领导不可同日而语,这,大家都看得见;哪一个知青干部不是干出来的!尤其是那些班长、排长,总要干在前面!
  60团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知青是连队的绝对主力。除了建团伊始从老团来了一批老职工,后来充实连队力量的全是知青!京、沪、津、哈、齐,基本上是这五大城市知青统领着60团。
  知青们在农田和基本建设上付出血汗的同时,把知识和文化也带给了当地职工,这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各大城市知青在与老职工共同劳动中、互相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把城市文化传播给了老职工,老职工们自从接触知青后,讲话都有了变化。有的老职工知道了城市里的事,他们也学着讲一些城市方言,语言中也开始运用一些词汇,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北京人有句不好听的口头语:“你丫挺的”;老职工经常挂在嘴上,他们也觉得有时候这句话既简练又解气。老职工们也会学着说些上海话和上海知青开个玩笑。你要现在到北大荒看看,这种现象荡然无存!
  连队的文艺宣传队,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可在当时的老职工眼里,老职工家属眼里,那些如井底之蛙的孩子们眼里,可真的是个大事!60团的特殊地理环境,造成了它与世隔绝般的状态。文化成了陌生的字眼。是知青,给那里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娱乐。每当连队节日联欢会上有宣传队演出时,老职工们带着家属、孩子们,很早就会坐在会场里等候着。他们没见过样板戏,没见过李玉和、李铁梅;没见过杨子荣、郭建光;没见过座山雕、鸠山;知青让他们看到了革命英雄!也瞅见了丑恶的坏蛋!
  知青们看书的习惯,老职工们耳濡目染。我连车老板老刘是我的师傅,也是我的荒友。他见我的炕头上放着《红楼梦》《西游记》,就每天晚上到我炕头上来看书。我让他拿回家去看,他说,怕拿回家孩子给弄脏了,执意要每晚来看书。深夜,我起来小解,见老刘还在油灯下看书!那些日子,天天如此,直到看完那两本书,炕头边才不见了老刘。
  自从连里有了学校,那简陋的教室里就有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细听——那是标准纯正的普通话!我们的知青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哺育着北大荒的娃儿。知青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城市文化传播给了孩子们,让那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开阔了眼界,这让他们的一生受益匪浅!难怪在今年8.27大会期间,有的老职工子弟见到自己当年的知青老师,抱住老师相拥而泣!
  后来在连队成了家的知青,用自己的双手打出了桌子椅子五斗橱,样式是当时城里时兴的,老职工们纷纷效仿,这无异于是城市文化的传播。就连知青夫妻的厨艺也让老职工学了去,使他们改变了一成不变的老一套。
  我师傅开了一辈子拖拉机,不知其中的原理。我从家里带回了拖拉机原理和机车修理的书,利用农闲给师傅们讲机械原理知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干起活来游刃有余。
  在知青大返城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大批知青的撤离,连队就像遭遇了泥石流,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全团曾陷入困境!
  曾听回过老团的战友说,看到那里的现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连队(现在的生产队)职工富的富,穷的穷,没有了当年知青在时的勃勃生气。
  40年后,当知青们回访北大荒时,健在的老职工们老泪纵横、激动不已,像见到了亲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呀!尤其是60团的知青,是开创前进农场的元勋!为了建设60团,知青把自己的宝贵青春都留在了北大荒,知青把那种顽强精神留在了北大荒,知青留给北大荒的太多太多······
  正像那首歌里唱道的: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啊,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

2010122412344524224.jpg
发表于 2010-12-27 0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后期,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遇到了婚姻问题。上山下乡的特殊场合,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而成为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问题。剖析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运动性质和一代青年悲剧性命运的了解。本文主要从知青的婚姻政策、知青婚姻率、知青婚姻类型三方面记述了百万知青的婚恋生活。

婚姻政策 提倡“晚婚”

知青下乡以后或迟或早都会遇到婚姻问题,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运动的高潮期,新闻媒介不厌其烦地宣传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思想。使下乡知识青年“扎根”在农村的有效手段莫过于鼓励他们在农村结婚,安家落户,但有关部门却把提倡晚婚作为知青工作的一个重点。

197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贫下中农积极教育插队知识青年,正确处理婚姻问题,劝导他们实行晚婚的消息。在这则消息中,是否坚持晚婚,被耸人听闻地提高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加以认识,而一些地方出现的早婚苗头则被斥责为“阶级敌人”破坏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股“妖风”。

197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接见参加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当时的说法是:“计划生育,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分不开。城镇青年下去以后,要做模范。”特别夸奖女知青代表徐敏光是晚婚的“模范”。徐17岁时还乡务农,此时已经28岁,还没有结婚。当时还指出:

晚婚,计划生育,下乡青年提倡,造成风气,更有力量。每年100多万人到农村去,到处讲,这是最好的推广。

1973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主持者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特意邀请了老知青典型邢燕子、侯隽到会,向她们征求意见。她们发表看法说:一般情况,知识青年下乡三年就可以生活自给。但是,一到结婚年龄,就又有困难了。在知青小组集体里凑合能过,从集体户出来,要另外安家,盖房子,买家具,需要不少钱。她们还根据当地情况算了一笔账,一个下乡青年,建房一间要用400元(材料按国家价格,用工由队里摊派,不管饭);小农具、生活用具、家庭副业铺底约70元;伙食补助第一年大约100元;第二年大约三四十元;到结婚安家时,补助几十元;再加上书报、医药费等,每人约需700元左右。邢、侯的估计似乎乐观了些,对一大批被安置到贫困地区插队的知识青年来说,下乡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并不足以改变他们窘迫的处境;何况多数知青始终也没领略过一个人一间屋的喜悦。即便如此,她们的估计有助于说明,下乡青年在头几年里是不具备成家立业的物质条件的。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专门谈到知青“晚婚”与房子的关系。他说:要提倡晚婚。刚下去,不到20岁,下去后头七八年,十来年,可以不发生住房的问题。以后他可以自给了,有了积累,再给点补助,到结婚时就可以另盖房子了。

发表于 2010-12-27 08: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了,退休了,虽说还能自理,也是秋后的老蚂蚱——没几天蹦达了。紧着在医院院里转悠,在火葬厂门口遛达,准备爬爬烟囱嘛五的。  回想我们50后这一辈子,共和国的‘好事’全让我们赶上了,别的少叙单说独生子女这事吧,不偏不倚地也让我们赶了头班车,咱们不傻,可咱们听话呀,从小受的‘教育’骨子里落下的‘病根儿’,听话要听党的话,唱歌要唱社会主义好,做人要做好娃娃。不叫生俩儿,咱就生一个,别说党每月还给咱儿五块独生子女补助费那,好象是到十八岁才断的。
  年轻时,拉扯着孩子,一天到晚忙忙叨叨的,除了罗锅上山——前(钱)紧外,萝卜大白菜别人家怎么过,咱也怎么过,一转眼,孩子长大了,咱也变得老么咔哧眼的了,腿也麻了腰也弯了,还守着‘老传统’过日子,难怪小青年取笑咱——老年痴呆。年轻时不会耍滑偷懒,干啥活儿只知道卖傻力气,二百斤的大麻包,你能扛我不能扛也得扛,咬牙撑着呗,谁尿谁,扛不起来,走不了‘跳儿’,那是孙子。到老了才明白了,年轻时候人找病,到了老年病找人。这不全来了,浑身上下都疼——没一块好肉肉。
  年轻时盼孩子长大,以为孩子大了就省心了,不想到孩子大更费心了,就说是买房结婚吧,别说是肠子上的水油了,连老子的肋条骨都抽去——刮净了。孩子是完婚了,这两个老鸟的窝里可是空空荡荡的四儿旮旯了,让老鬼的心里一天到晚没着没落的,盼儿望女——来个电话,拿着话筒比接到中央首长接见时都激动,老溅骨肉,谁让咱犯溅那。
  现在咱还能动唤,自己买,自己做,自己吃,还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记得小的时候,那时多是上公厕方便,听一颤颤微微拄棍的老者说了一句话,至今没忘:能拉巴巴就是最大的幸福。当时不懂这里面的重大意义,现在自己头发也白了,皱纹也纵横了,老者的话也彻底地明白了。到了连拉屎拉尿都需要人的时候,大病三年无孝子,也别怨孩子们不孝顺,只怨自己不能来个干脆利索的——嘎奔儿!
  咱一辈子没出息,一没混出个一官半职,二没下海捞桶金,(就是下海了估计十有八九会淹个半死不活的,亏得没下落个全尸。)三一辈子混下来,手里头从来也没让钱休闲会儿。就咱这点退休金,赶不上通货澍涨,手里‘人民的币’起变越薄,越变越没份量,可恨的美国佬还逼着政府升值,真怕一斤钞票买一斤萝卜,那就惨到姥姥家了。
  等到七老八十这满天乌云的后半辈子咋办那?唉——没钱进不了养老院‘托老所,只好在家‘窝居’着吧,这还是对有‘窝居’条件的人说的。有钱也不是进了蜜罐儿,昨天看电视,进养老院的老太太被服务人员掴耳光了。这钱要是自己的血汗钱,被他们打了太冤,要是偷税露税行贿受贿得来的‘灰色收入’的钱,打两下算是‘人民’的审判吧。
  说了半天,总之,像我们这样的小老百姓的退休人员,就只能窝在居里了,活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说句心里话,一辈子没感到过手里的钱够花,一辈子的腰杆就没挺直过几回,你说咱老百姓活得憋屈不憋屈。独生子女小的时候,国家还给五块钱算是奖励,是不是可以跟政府说一下,生活达不到和谐标准的独生子女家庭,国家再给点‘后独生子女’补助费,别让给国家做出贡献了一辈子的人们太寒心了,就算是可怜他们——行行好吧。
  独生子女成家立业了,他们得看着老板的脸色,整天提心吊胆的工作,尽心尽力地照料自己的家庭,经营自己的爱情,抚养自己的孩子,还有多少精力和能力放在孝敬自己的父母、老丈人、丈母娘上,就像是两匹小马拉着一架载着四老一小的破车,独生子女有孝敬的心也没了行孝的力。渐行老去的父母可怜,孤独无助的独生子女也可怜,上没哥姐帮下无弟妹助,生下孩子也是没伯无婶无舅无姨的‘独绝龙’。多少亲情词汇也将清留词海——断子绝孙,啥大婶大娘姑姨妯娌妗子叔伯舅,啥表的堂的出五福的,只剩下千顷地里一棵苗儿,独往独来的独生子,你说孩子能不孤独、孤僻吗?孩子‘被独生子女’了,咱们也‘被独生父母’了。更惨的就是丧子、丧女的老年人,天堂没手机,连个打电话的人都没有了。这都是‘被独生子女’‘被独生父母’害苦的。
  的确脑残了,痴呆了,东拉西扯地胡言乱语,‘被再教育’的50后老知青,共和国的所有‘事’都‘被‘赶上了,赶上了就赶上了,没辙,谁也别怨,人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了吧。
  知青中不乏有当官的当大官的,他们高官得坐骏马任骑,也不乏有高管高知挣大钱的,他们山珍海胡吃海喝,这些人跟绝大多数的‘被再教育’后‘被独生父母’的老知青们,没一丝一毫的关系,两千万知青中他们只是凤毛麟角的极少数人,绝大部分的老知青都是靠微薄的退休金,每天担心物价暴涨中讨生活的,现在他们还能说过好每一天的硬话,再过十年,讲这话的人就不像现在这么多了。所以,国家不能没有人情味,国家有义务也不能忘记‘被再教育’‘被独生父母’的50后这邦老知青。我没胡说八道吧?

发表于 2013-8-1 15: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的一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08: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在农村得到了锻炼 向你们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09: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代人真是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 1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造就人

点评

赶上悲哀的时代,没法,悲惨的年代,暗无天日的农村农村生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8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8 14: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给北大荒留下了什么

本帖最后由 自由自在 于 2015-10-21 12:36 编辑


知青给北大荒留下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8 14: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赶上悲哀的时代,没法,悲惨的年代,暗无天日的农村农村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9 15: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给北大荒留下了什么?

本帖最后由 自由自在 于 2015-10-21 12:35 编辑

知青给北大荒留下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11-21 16:50 , Processed in 0.033873 second(s), 2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