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3957|回复: 11

关于斗母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7 2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济南海拔最高的公路——斗母泉公路通车 ( 2006-06-08 09:44 ) 来源:齐鲁晚报 日前,济南海拔最高的“村村通”公路青桐山——斗母泉公路竣工。该路全长3.2公里,路基宽5米、面层为宽4米的水泥路,共投资110万元。 青桐山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镇,海拔754米,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一座山。为给当地居民建好致富路,济南市公路局济南公路管理处会同当地政府,克服山高坡陡、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差等困难,建成了该路。 该路建成后,青桐山村与斗母泉村将形成一条环山公路,使上山车辆能循环往返,彻底解决两地群众行路、行车难的问题。
发表于 2006-12-7 20: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六泉:斗母泉   斗母泉——古树双株一泉高   但凡泉水大都处于山坡低洼地带,而斗母泉却在海拔达745米的青铜山近山顶处,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中位置最高的泉。   从十六里河镇沿着弯曲的山道一路上行便来到青铜山北麓斗母泉村的斗母泉。虽然斗母泉位于高山之上,但水的流量却不小,泉水自山半坡崖壁喷涌而出,长年不息,又称“大泉”、“窦姑泉”。   其实斗母泉的吸引力除了水之外,关键是泉边上的两株奇特的大树。一株是树冠呈平顶形的刺楸,现长势旺盛,一株是树冠呈伞状的车梁木,盘曲悬卧在悬崖上,据当地人介绍,此树为济南地区该树种最大的一株。两树根部盘曲连生,状如虬龙,让人一见顿生历史沧桑之感,不由心中凛然。   斗母泉的来历,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均有著录,称在大佛寺北山顶 ,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原名为“窦姑泉”,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清郝植恭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中。 [ 本帖最后由 自由自在 于 2006-12-7 20:35 编辑 ]
060612144523868[1].jpg
发表于 2006-12-7 20: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铜山及周围地区泉池   青铜山,位于历城县十六里河镇与锦绣川乡交界处。海拔754米,为周围诸山的最高峰。山阳半腰为唐代大佛寺遗址,现尚存大佛寺摩崖造像。这里及周围地区现有泉池19处。   南甘露泉 在青铜山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因水质甘美,且为了有别于佛慧山开元寺的甘露泉,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矶,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   百花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北崖村南首。因群泉簇涌,浪花翻腾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自崖下洞穴中涌出,汇入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幽深莫测。池岸,杨柳依依。泉水四季常流,水温恒定。冬季水雾蒸腾,景色奇妙。泉水由池南壁石隙流向20米远的大佛水库(亦称百花水库)。   灰 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东崖村北。水自岩壁流出,经半米深方池沿小溪缓流,与另一无 名山泉汇流至长8米石砌水池中。为农田灌溉用水。   老 泉 在东崖村东的山半腰。水常年自崖缝中涌出,清冽甘美。经敷设的输水管,流入东崖村,可供全村五六百人饮用。   道士泉 在锦绣川乡大佛寺村南,河之东崖。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在大佛寺东坡”。该村南侧,昔日有大佛寺,清末民初已凋敝,现仅存极少量的墓塔石和石雕柱础。道士泉即在大佛寺遗址东侧的山坡下,村民以方位呼之为“南泉”。水自崖隙中涌出,泻入河中,终年不竭。水质甘纯,煮后无垢,村民称饮之可治腹泻,并称附近曾有道观、道士墓地等。   清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道士泉北”。今道士泉北侧,有一小石坝将河拦成的塘湾,面积约1000平方米。塘水来源于河崖涌出的泉水和上游百花泉之水,四季不枯。清泉疑即湮于塘湾内。塘水碧透,经溢水口泻出,与道士泉水相汇,向南流入锦绣川。岸边溪畔,杂木笼荫。   老庄泉 在青铜山南麓,锦绣川乡老庄村内。泉以村名。为东西两泉。西泉池呈长方形,水清碧透;东池为井形,苍暗深邃。两池皆以石砌岸,水由暗渠汇入8米长的蓄水池。沿泉旁石阶路可攀登至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杨家泉 在青铜山东,锦绣川乡金钢纂村山道旁。因源于杨姓田边得名。原为自然水池,后被填埋,水自地下水道向西伏流,汇入村内蓄水池。泉水澄澈,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水盛时沿山峪蜿蜒南流5公里余,入锦绣川水库。   白花泉 在青铜山顶端,十六里河镇白花泉村东南石崖下。因石泉流出白花浮”得名。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康熙《济南府志》云:“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今泉池北为巨岩,三面石砌,东临深涧,水自岩缝流出,汇积池内,为村民饮用水。大旱年,时有枯竭。   斗母泉(窦姑泉) 在青铜山西北山阴,十六里河镇斗母泉村北崖下,邻近处有斗母庙。因水涌量大,俗称“大泉”。原名“窦姑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大佛寺北顶”。清郝植恭亦称此泉为窦姑泉,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即大佛寺遗址。盖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泉水自岩壁圆洞流出,汇积于1991年棚盖起来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池旁有连根同生的车梁木和刺楸古树,均为济南地区同类树种中的第一大树。   南圈泉 在青铜山北坡,十六里河镇南圈村西。因村而得名。为用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南壁岩缝流出,清澈洁净,为村民饮用水。   边庄三泉 在青铜山西北,十六里河镇边庄村街旁岩下。依方位分别取名“北泉”、“南泉”和“西泉”。泉池皆为长7米,宽3米,深2.5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以水泥板棚盖,上留便于取水的方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为村民饮用水。   西坡双泉 在十六里河镇西坡村,村东即为青铜山。村南、村北各有一泉,按方位分别称“南泉”、“北泉”。池皆以石砌。南泉池顶用料石券为拱形,水自岩缝流落至池内;北泉池为敞开式,水自地堰石缝流出,汇入池内。泉水清澈,四季不竭。   南岭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碉堡峪村南。因源于南岭山顶得名。为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岩缝涌出,流落池内,哗哗作响,长流不息。   寄宝泉 在碉堡峪村街旁崖下。传说曾有僧人在泉旁石缝寄藏财宝,故名。水自岩缝涌出,汇积于井形池内。水盛时,经临近的蓄水池,沿峪漫流。   小 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小泉村内。因泉水小于俗称“大泉”的斗母泉而得名。为村民饮用水。
发表于 2006-12-7 22: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自由自在的辛勤工作,让我们了解了更多有关南部山区泉水分布情况。[s:1] [s:1]
发表于 2006-12-8 00: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是济南的活地图兼形象大使.
发表于 2006-12-8 08: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

[s:1] 为我们明天的骑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习中。支持这样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行为,谢谢!
发表于 2006-12-8 1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好作业 明天开赴
发表于 2006-12-8 1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不打无准备之仗
发表于 2006-12-8 11: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哥整理的资料忒好俩,堪称“斗母泉专家”!
发表于 2010-2-2 21: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斗母泉已是经典路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11-23 06:54 , Processed in 0.029418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