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2342|回复: 24

禹王庙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4 20: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距五岳独尊的泰山西南40公里、宁阳县城西北15公里处,有一处被历史之谜和自然之谜重重笼罩着的古庙宇—禹王庙。千百年来,斗转星移,世事沧桑,禹王庙几经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破坏,却风骨犹存,傲立大汶河畔,默默地护佑着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禹王庙曾经出现过的许多自然奇观也留给我们一个个不解之谜。
CIMG4882.JPG


领略禹王庙
  禹王庙坐落于大汶河南岸古 城堰旧址,济(南)微(山)公路东100米处。整个院落座北朝南,占地十余亩,呈长方形。推开赭红色的大门,走进庄严凝重的大院,古朴的虹渚大殿、参天的桧柏、高高的月台、威武的石狮以及浅浅的石径便展现在眼前。



CIMG4885.JPG




CIMG4968.JPG



CIMG4969.JPG
 迎面便是气派雄伟的大殿。殿设5开间,砖、木、石结构,灰瓦歇山顶,蟠龙大脊。进深8米,面阔16米,高7米。内饰彩绘,笔法细腻,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治水器具一应俱全。门额上方篆刻着“风调雨顺”四个金色大字。殿内端坐着大禹的神像。塑像栩栩如生,刚毅中透射着质朴,庄严中显露出慈祥。


发表于 2012-5-14 2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殿西侧,原有石碑数通,今仅存堽城堰碑两通,东西相向而立。通高约5.6米,宽近1.5米,厚0.5米。记载着明成化十年(1474年) 城坝重建的原由、选址、用料及施工工艺等,指出该坝为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工程。
东侧的
CIMG4899.JPG
西侧的
CIMG4896.JPG
碑文记载:元宪宗七年(1257年),始筑 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由 河注入济宁,以利漕运。因坝为土筑,汛期常被冲毁,且淤积泥沙,河床升高,河道塞流。1267年,建石砌大闸,用铁砂磨吻合,以利控制水势,构筑坚固。明朝定都南京后,漕运停止,河道逐渐淤塞,堰坝毁坏。明成祖初年,迁都北京,恢复航运。于是改选河床为坚硬石质的今址,重新建坝。坝体用碎石和石灰灌注,次年竣工。这项工程在历史上为繁荣南北水路交通、灌溉鲁西南广袤的农田,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碑文阴刻,因长年风吹雨淋,很多字已模糊不清了。

发表于 2012-5-14 20: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出生故处
  在我国历史上,凡临近大江大河、久受洪水之害的地区,都有修建禹王庙的习俗。其目的无非是表达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祈盼这位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能够镇住“水妖”,锁住洪水,造福百姓。而宁阳县境内的这座庙宇,却有着传说中意义非同一般的神秘。
  在当地,只要询问起禹王庙的来历,附近的居民会非常自豪地众口一词:“这里就是大禹的出生地。只是到了西汉时,有一皇帝为弘扬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和牺牲精神,才特赐其后代移居到西部地势较高、距此七八里的白马村。再到后来,免遭水患的黎民百姓为赞颂他的功德,就在他家的老宅基地上修建了这座庙宇,供后人礼拜。
  大禹真的就出生在这里?当地还有一些落在纸上的文字史料,这样记述:在宁阳县西北有一村庄叫白马庙村,相传西汉时所建,原称禹颓村。其因正是由于居住在该村的禹的后人日渐没落。唐朝修建天启庙,大门两旁立有白马,故此更名为今称。

  无独有偶,2002年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香港保利博物馆新入藏的国宝——遂公 ,系2900年前西周的青铜器。其上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等内容。并说明这件青铜器为古遂国制造的用来盛饭的一种礼器。那么古遂国又在何处?《辞源》中注释:“遂,周代诸侯国名,妫姓,舜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从这段至关重要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推断:舜的后代就在这一带活动,而接受舜禅让帝位的禹出生在此地的说法,不单纯是当地百姓凭空臆想出的,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CIMG4907.JPG



CIMG4908.JPG


CIMG4909.JPG


CIMG4910.JPG


CIMG4911.JPG

发表于 2012-5-14 2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禹王庙威镇水妖
  “千年前修建了禹王庙,汶河水妖被吓跑。”这是此间流传的一句用来形容禹王庙兴建后,大汶河就再未决过口的民谣。
  事实真的如此神奇吗?遗憾的是,禹王庙修建于何时,至今仍没有定论。虽然历代官书上关于禹王庙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但说法迥异,难成定论。然而就以诸种记述中距今比较近的唐代所修而言,这座禹王庙也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一千多年来,禹王庙虽与大汶仅一岸之隔,又经风历雨却依然屹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据一位熟悉当地掌故的老人讲,禹王庙之所以能够镇住水妖,其实并不奇怪。大禹当年治水时,起初曾发动大家采取以土围村、以土围院的方法,抵御决口而出凶猛洪水的侵害。一时间,各家各村的四周都堆起高高的土堰,很好地保护了家园。但过了不久,大禹就察觉到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大水虽无法冲进村落,却仍肆虐地侵占着百姓赖以生存的田地。于是就带着村民们将大量的堰土搬运到汶河大堤上,使得堤岸又高又厚,牢牢地锁住了泛滥的水患,原先的一片泽国变成了沃野良田。舜帝得悉大禹治水有法,就令其率领治水大军,长年坚持征战于华夏大地的大江大河之上。这也正是祖国各地都曾留下大禹治水踪迹的原因。唐代初年,全国上下大兴修建庙宇之风,人们为纪念大禹的聪明和智慧,便在大禹家当时土堰的旧址上,建起了禹王庙四面的围墙。移土筑堤在前,修建禹王庙在后,事实上应该说是大堤保护了禹王庙。而百姓们为了表达对大禹的敬仰之情,就故意将供奉他的这座庙宇神化得法力无边,说是正因禹王庙降服了水妖,才确保了汶河大堤的安全无忧。同时,将当地原村落名称“刚”改为此前汉字中并未有的“堽”,意即为用土在村落的四周围起正方形的土堰,故此,“堽”字便成为这里的专用字。


CIMG4887.JPG

CIMG4891.JPG

CIMG4886.JPG

CIMG4890.JPG


发表于 2012-5-14 2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柏首蛟龙在何处
  神友不合人相习,怪底苍然老树头。
  宛似飞来降郊月,矫如凿破孟门秋。
  露牙含雾晴犹泾,凤抓系云夜不惊。
  莫是明王亲捉得,相随到处镇安流。
  这是清代诗人程鸣歧描述禹王庙内一株古柏自然奇观的诗句。在庙内十余株郁郁葱葱,直插苍穹的古柏中,惟殿后右侧的一株不仅挺拔苍劲,凝烟涌翠,卓然不群,而且向东南方向有一巨枝宛如蛟龙,正翘首张翼,龙须飘飘,恰似腾云驾雾,探爪欲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禹王庙记》写道:“庭有桧柏,不见白日,后有一树作龙形,皆数百年物也。”故此,古人美其名为“虬枝歧柏”,历代《宁阳县志》誉为宁阳八景之一,文人诗客来此览胜,多赋诗赞美。
  可惜的是,不知何因,如此美景竟在其它枝杈依然枝繁叶茂的情况下,却于清代晚期突然干枯。清道光二品大员、官至广东巡抚,祖籍为宁阳的黄恩彤在观瞻后,禁不住咏诗叹曰:
  双歧堽瑞麦,虬枝更矜奇。
  翠鬣连铜干,苍髯傅铁枝。
  攫拿鳞爪现,摧剥雪霜知。
  莫浸悲枯槁,龙头属后期。
  游人今日看到的,唯有干裂的“龙骨”在空中摇曳。至于巨枝为何向东南方向伸展,我们都知道树的生长具有趋光性,这当然不难理解。但为什么酷似飞龙,又为什么神奇地枯死?当地的老人解释说,此飞龙下原有一口浅井,蛟龙探身为的正是饮用浅井内的水。后来有人无意之中把井给填死了,蛟龙无水可饮,慢慢枝叶脱落,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这个解释无论从环保的角度、还是人文的角度都颇耐人寻味。
CIMG4928.JPG



CIMG4925.JPG


CIMG4926.JPG

发表于 2012-5-14 2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言 于 2012-5-14 20:43 编辑

CIMG4893.JPG

CIMG4891.JPG

看门收费的大爷说 第一柏的年龄已经3107年了 有待考证
一颗开花结果 一颗不结果 神奇

发表于 2012-5-14 20: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利5837 于 2012-5-14 20:45 编辑

坐沙发,开眼界,长知识{:9_845:}
发表于 2012-5-14 20: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4897.JPG

CIMG4951.JPG

CIMG4948.JPG

CIMG4950.JPG

CIMG4949.JPG
真的很湿润 谜啊。。。
发表于 2012-5-14 20: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罕见的树中树
CIMG4900.JPG

CIMG4904.JPG

CIMG4901.JPG

CIMG4903.JPG

CIMG4902.JPG

发表于 2012-5-14 2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流行访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4-30 03:11 , Processed in 0.031259 second(s), 2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