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行第四天(3月11日)开封-许昌。早7:30出发中午两点多到洧川镇,下午4点多到达许昌市与郑州车友寒枫和马哥汇合。骑行107KM顶风连续骑行时间6小时10分。途中路过洧川镇和朱仙镇,这两个镇都是历史名镇,在此做一下简单介绍: 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 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 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 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 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 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 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6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原洧川县部分地区又划归尉氏县,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历史上曾与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湖北的汉口同为我国四大商埠重镇。朱仙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木版年画和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