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楼主: 忘言

西游记(陕西访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9 03: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过石牌坊,便是两层高的戏楼。大殿前的广场,又是露天剧场。古代设计师巧妙地将戏楼、广场、大殿予以立体思考,构成了庙宇中院。 CIMG4507.jpg


CIMG4549.jpg
戏楼下层,设有中门、偏门;上层为舞台,舞台正面用工笔彩绘着“海水朝阳”、“燕龙对舞”图。二楼正中匾额,上书“伶人献技”。最有趣者,是戏楼上层4 根明柱写的两幅楹联:
假貌写真情 莫闲看镜花水月
新声传旧事 须认作暮鼓晨钟
声情惊愚开场白即收场白
高台教化戏中人亦世上人

老一辈传言,三原城隍庙每年农历八月二日过庙会。戏楼上演古装戏,轻歌曼舞,袅袅婀娜;庙宇外,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十里八乡民众抬着木质的城隍造像游街,男男女女,倾巢而出。整个三原县城鼎沸欢腾,纯然一场与西方狂欢节相似又截然不同的街头黄土民俗文化活剧。全民性街头载歌载舞,与戏楼上艺术精英程式化的表演告诉人们,城隍庙戏楼对联正昭示着三原黄土民俗文化的指路标——抒写“真情”,惊世“教化”。

发表于 2012-4-29 03: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廊庑环绕、曲屋连属的中院广场,衬托了青石高台之上五楹大殿的高敞宏伟。大殿楹联十分抢眼:
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这对联,透露着一种破除迷信、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对戏楼对联的引伸与深化。

CIMG4547.jpg
CIMG4528.jpg
CIMG4529.jpg
发表于 2012-4-29 04: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殿之前,两只石雕雄狮,下巴颏涎水流淌,憨态可掬。民间传说,雄狮嘴馋贪吃,夜闯三原小磨香油坊,留下了如此印记。石狮嘴虽贪婪,却忠于看门护院的职守,双目分别视向“重檐十字歇山顶式”的三层钟鼓楼。东楼竖巨鼓,西楼悬古钟,正诠释了戏楼楹联“暮鼓晨钟”的含义。

CIMG4527.jpg
CIMG4526.jpg
CIMG4510.jpg
CIMG4509.jpg
因为这里是道家之地,所以鼓楼在东面而钟楼在西面。与我们经常见到的正好是相反的。
发表于 2012-4-29 04: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言 于 2012-4-29 04:11 编辑

中院的木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88 ) ,清咸丰三年重修,高13 米、长1 . 3 米、宽4 . 7 米,为三檐歇山式建筑。由四根通柱承托、八根侧柱组成的三角支架体,确保了牌楼的稳固。斗拱结构重叠,昂头雕刻着58个栩栩如生的童子。额方、挂落、花板等构件上,刻有八仙过海故事图案。仔细欣赏、品味童子们的形象,总觉得民间艺术为文人艺术供给着源源不断的乳汁。

CIMG4546.jpg

CIMG4513.jpg

CIMG4515.jpg


CIMG4521.jpg
发表于 2012-4-29 04: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言 于 2012-4-29 04:54 编辑

CIMG4517.jpg

周围木雕“童子拜观音”等,共五十八个,面向大殿,顶礼膜拜。后边木雕小白兔,是聪明工匠留下的姓名印记,玉石栏杆上雕的是石猴望兔的传说。
CIMG4518.jpg

CIMG4519.jpg

CIMG4520.jpg


发表于 2012-4-29 04: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言 于 2012-4-29 04:49 编辑

月台东侧的大明诰命碑,镌刻着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的敕封诰命,嘉奖“三原城隍,聪明正真,圣不可知”,封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是建庙记事的重要物证。
CIMG4545.jpg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摸摸头不发愁,摸摸腚不生病。呵呵,挺有意思。。。
CIMG4522.jpg

CIMG4525.jpg
碑石为四亿多年前的马氏螺化石,十分珍贵难觅。
更奇特的是在它的左右两侧中间的部位对称分布着两个
同样的图案,不晓得是什么动物的化石?
CIMG4524.jpg

CIMG4523.jpg

发表于 2012-4-29 04: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言 于 2012-4-29 04:59 编辑

站在月台正中,抬头仰望,“城煌殿”三个楷体金字赫然人目,两边隶书对联,工整绝纱,其上联为“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下联为“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CIMG4548.jpg
月台东侧的大明诰命碑,镌刻着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的敕封诰命,嘉奖“三原城隍,聪明正真,圣不可知”,封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是建庙记事的重要物证。
CIMG4530.jpg
月台西侧的焚纸炉为明初铸造,为庙内焚纸吊表而制,上铸狻猊为龙的九子之一,因喜食烟火命其看管。

发表于 2012-4-29 05: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言 于 2012-4-29 05:09 编辑

穿过中院,来到寝宫。寝宫门嵋曾悬一巨型算盘,珠梁大书:“不由人算”。据传,为清状元王杰手书。寝宫三层,均四角攒顶,琉璃饰屋造型巍峨。
城隍塑像披金袍,拱双手,面色凝重严肃。塑像两侧楷书对联:
             试问世间人有凡个知道饭是米煮
             仰观座上神无一不晓得田自心来
CIMG4535.jpg

CIMG4534.jpg

CIMG4541.jpg


CIMG4538.jpg

总观三原城隍庙的楹联,拟写的文化人看准了看戏的、烧香的、观光的平民心态,为求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均选用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本,可谓传播高手。
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上,明清建筑已完全程式化、定型化了,建筑装饰繁褥,但像三原城隆庙这种组群建筑的布局与形象如此富于变化,在全国已较鲜见。
发表于 2012-4-29 05: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531752730434.gif
发表于 2012-4-29 16: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靖是唐代开国的军事家,在一生的军事活动中,辅佐李渊、李世民两代君主,在同时代的军事将领中无人能出其右。
他在对敌决战中,能准确把握时机。比如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消灭肖铣的战役。梁后裔肖铣自称梁帝,控制了以江陵为中心,南至广西,北至汉水,西起三峡,东至九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唐王朝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岭南推进的严重障碍。李靖集结军队于四川,从长江顺江而下。时值八月,江水猛涨,将土们见水情险恶,部下请求李靖待风平浪静后再进发。但李靖不同意,他说:“兵贵神速,乘汇水猛涨,直抵江陵,肖铣无备,必然被擒;即使有备,仓促中也无以应敌,这是灭梁的上策。”果然不出李靖所料,肖铣虽知唐军于上游集结,但认为他们不可能乘大水而来,因而只派少数士兵把守江陵,被李靖打个措手不及。
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李靖又显示出刚毅、果断的一面。突厥军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机动性强,如果唐朝军队来进攻,则举部落北迁。唐朝军队不追击,就劳师无功。若追击就要深入大漠,有被拖垮的危险。贞观四年(630年),李靖主军讨伐突厥,他正确的分析了当时突厥对唐朝有恐惧的心理,和突厥内部不和,上下离心的情况,在大军出动之前,亲率三千人马突袭突厥。这一方面能拖住突厥,还能对敌人产生心理压力。突厥知李靖兵到,万分惊恐,认为李靖万不能只带这点人马孤军深入,大军一定就在身后。此时突厥要战则心存恐惧,要走却不能从容脱身,这就应了那句话:兵败如山倒,即没有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了。事后,消息传到长安,太宗高兴异常,以为三千轻骑,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
李靖晚年出过一本兵书,可惜失传。并且由于唐朝李世民在历史上的伟绩,在巨大的光环下,李靖就显得黯然失色。但李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身为人臣,在人生的征途上把握尺度,在宦海中进退有余,最后得到善终,画表凌烟阁。
李靖开始并不是李世民圈里的人物。李靖家也是几世为将,正统观念自然根深蒂固。隋炀帝时任职山西朔县的郡丞,直接的上司就是李渊。李靖虽然在李渊手下,但它毕竟是朝官,而且在隋朝小有名气,她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李渊在造反前,必然要有各种准备工作,被李靖看出蛛丝马迹,出于对隋朝的忠心,丢掉职务就去向隋炀帝告密,但跑到长安天下以大乱,交通不通,又被李渊俘虏了。李渊原来要杀他,李靖感到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想一想,可也是,现在正用人呢,而且李靖也是个人物,已经服了,不能让天下人误认为我心胸狭窄。
公平的说,此后的一段时期李靖并没有进入李渊、李世民的核心圈子,他是戴罪立功,以观后效那一伙的。
但李靖凭其深厚的军事才能,和其委婉的为人处世,在李渊的政治集团中逐步有其口碑,用现在的话说是夹着尾巴做人。但由于他不是太原举事的老班底成员,还有过告密前科,而且他还是军事将领,李渊自然不放心。
武德元年(618)李靖抵达宜昌,进剿肖铣部,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李渊高兴地对大臣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
一个人身在朝中,古今一样。面对君主的猜疑,李靖处世不惊,毫无怨言,他现在只有一条路,就是背着历史的包袱,接受组织的考验。并且在军事上亮几手绝活,如前所诉的攻肖铣、袭突厥,朝野震惊,上下卑服。
孔子讲过少年戒斗,中年戒色,老年戒得。但得人在世上,一旦有一些名利,千万戒得。自认为自己付出多少,自认为自己少得多少,最后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因为在君臣之间,各自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往往在前半期轨迹相同,目标一致,齐心合力。但人生的悲剧在于人与人之间并不是永远轨迹相同,如同夫妻,一辈子要想不离婚,就要夫唱妇随,或者妇唱夫随,生活中要有一个轴心,这样才能在一个轨迹上运行,君臣亦如此。
李靖在这一点上同韩信不一样,韩信在被降为淮阴侯以后,还继续招摇过市,对瞧不起的将领如樊哙等人耻与为伍。李靖是从不多语,任劳任怨,用现在的话说是劳模级的。而且发现李世民羽翼丰满,就已足疾为由主动要求退下来,其实此时李靖刚担任宰相四年时间,用现再得话说是正逢其时,但他深知官海艰险,退意坚决,言辞恳切。唐太宗也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贤智,莫相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特颁下诏书,加授特进,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
李靖回家后闭门谢客,从不串联,甚至亲属来访都拒绝,以绝君主疑惑之心。对其同事也没有韩信羞与樊哙为伍的心态,因此也招不来朝中文武大臣的嫉妒。至此李世民对李靖已没有了防备之心,并将他树立成当朝的大臣楷模。
此后不久,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决定兴兵反击。在任命统帅时,唐太宗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谋、威名震撼边庭的李靖,认为他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但他又犯难了,已答应人家引退了,满朝文武到有事了没有一个顶用的,还得用人家,是真不好意思开口。李靖知道后,主动请求挂帅,亲自远征,唐太宗大喜过望。在李靖的指挥下,军队进击到青海、新疆。深入荒漠两千余里,粮草供应不上,就利用缴获敌军的牛羊作食物,一举平定了吐谷浑部。
到此,组织上看出李靖绝对是个好干部,经得起考验,贞观23年初,李静身患重病,李世民不顾自己也病魔在身,仍然前往探望,两人相对,无限感慨,5月李靖死于家中,享年79岁。李世民更是老泪纵横,下令将李靖陪葬在昭陵。这年的不久李世民也离开人世,演出了一幕半世君臣一生知己的佳话。
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能得到善终,位列凌烟阁,君臣地下朝夕遥望厮守,并在故乡取得乡亲的敬仰与怀念,人生还有什么所求呢?但这一切却是李靖在逆境中一步步地取得的,他的拼搏经历难道不值得后来人深思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4-11-15 14:22 , Processed in 0.035205 second(s), 1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