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4895|回复: 30

心中的红楼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4 22: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用户  

×
四大名著的好处是什么?好处是他们都不是原创,而是搜集整理产生,或者合作产生的。小说就是用来解闷的,解着解着,就上升到一定层次了
发表于 2007-12-4 2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为什么说古诗十首最后两首无考

  
  第51回中写到薛小妹作完十首古诗后,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 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 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 >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 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我想薛宝钗并不是真的认为后二首无考,正如书中黛玉忙拦道: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而薛宝钗又是博学的典范,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第8回中,宝玉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第18回中彼时宝玉尚未作完, 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 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 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 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 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 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

  第22回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 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 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第76回湘云联道: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 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 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

  另外在第42回中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 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 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从以上看来,薛宝钗不但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而且比一般人更理解其中的含意。那么她为什么说这两首无考,不如另作两首呢!

  有的人说薛宝钗之所以认为这两首诗无考,首先她知道这两首诗取自<西厢记>和<牡丹亭>,而这两本书在当时也相当于禁书,大人是不让小孩儿看的。因为在当时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的,儿女根本不允许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女子过了12岁就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了。而这两本书却鼓励少男少女自由恋爱,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所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

  正是因为她知道这两诗取自<西厢记>和<牡丹亭>,而薛宝钗是不赞成自由恋爱、私定终身的,又因为这十首诗是要作为正月十五猜灯谜用的,到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参与,所以她要另作两首,怕被贾母、王夫人等看到而受到责备。

  果不其然,在第54回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薛小妹的十首古诗灯谜大家肯定都看了,贾母肯定看出来了,她不能坐视不管啊,于是就有了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 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 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李薛二人都笑说:"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

  而贾母这一大套话说的有理有据,对那些所谓的才子佳人的爱情进行了一针见血般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信服。

  我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即使没有薛小妹的最后两首诗,贾母也会找机会给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好好上一课的,尤其是林黛玉,她的情太痴,心也太痴,那么多人屡次劝她,她都没有醒悟,所以贾母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来给她好好上上课了。

  另外我还有一点忍不住要说,那就是古代的婚姻制度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黑暗与悲惨,硬是把两个不相爱、不般配的人撮合在一起,把某一个人推进为坑。如果真是那样,岂不是要逼死很多人。谁的儿子不是儿子,谁的女儿不是女儿,父母如果真的狠心把自己的儿女往火坑里推,那样的父母还是父母吗?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也有悲剧,婚姻从来都不是自由的平等的,它承载了很多感情以外的因素,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拥有的财富等等条件基本上决定了你的另一半,门当户对之说绝不是什么封建糟粕,相反的它是建立美满幸福婚姻的坚实基础。灰姑娘的故事并不像童话里讲的那样,总是从此灰姑娘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为结束语。黛安娜王妃和文雅丽王妃都是经典的灰姑娘,她们的经历可以说跟童话里如出一辙,但她们的结局远没有童话里那么美好。那么有人会问,你是什么意思,到底是赞成自由恋爱还是父母之命呢,我要说的是:其实任何时候也没有绝对的自由恋爱和绝对的父母之命,婚姻其实是自由恋爱和父母之命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实个人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者终究幸福,一个幸福的人嫁给谁或是娶了谁都会幸福,不信你问问苏格拉底、林肯,苏格拉底和林肯的老婆是出了名的悍妇,但你能说他们是不幸的吗。

  我们曾经处在一个革命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普遍地认为过去的婚姻制度是不幸的,是万恶的,是应该反对的。于是我们都满心憧憬地向往那自由的恋爱、自由的婚姻,但当我们可以自由地恋爱,自由的结婚,自由地离婚,真的自由的时候,我们又忽然发现那神圣而高贵的爱情和婚姻在现代人眼里又变得那么的庸俗和廉价。爱情就像贞操一样,在没有得到之前是那么的宝贵,而一旦失去却又立刻变得毫无意义。

  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不幸福吗?我的答案是:他们是幸福的。

  所以曹雪芹是非常反感那些才子佳人之书的,在第1回中他就通过石头之口说道:“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所以那些认为红楼梦最后让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是违反曹雪芹的原意,是续书的最大败笔的人其实才是根本没有明白曹雪芹的原意啊。红楼梦被人当作追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一本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贾母虽然给众人好好地上了一课,把那些才子佳人的书批的体无完肤,但这并不妨碍她喜欢看喜欢听这些戏,并且也不能妨碍戏子们演这些戏,也不能妨碍那三岁孩子也知道这些戏,贾母刚掰完谎紧跟着她就点了<<寻梦>>,<<惠明下书>>,然后又说到<<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茄十八拍>>,并且在薛小妹作十首古诗之前,贾府中就已经数次演出过<<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段子了,梨香院中的戏子们经常练习的也都是这些曲目,可见贾母其实是很开明的,她看到这些并不反感。她之所以批判这些书,把其中的道理讲得那么透彻,是因为她害怕有些人把这些故事当真了,她尤其是害怕林黛玉、贾宝玉把那些书中的事当了真,所以这段话其实是说给他们两个听的,因为别人都很清楚,这只不过是戏,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我认为这其中蕴含着另外一个含意。薛小妹的十首古诗曹雪芹在这里还故意卖了个官子,书中写到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试想书中这些才女们怎么可能猜不出呢?从前面李纨作的“观音未有世家传”、李绮作的“萤”等谜来看,这么难的谜都很快被宝钗和薛宝琴、林黛玉猜到了,这十首当然应该不在话下了,但为什么猜不出呢?这是曹雪芹故意说的很神秘,让读者来使劲猜,即使猜到谜底也不轻易放手,而是认为还有其他的含意,事实证明其中果然有诈,暗含了众位女子的命运。而我在薛小妹十首古诗的真正含意一文中讲到蒲东寺怀古诗中的“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以及梅花观怀古诗中的“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几句诗时也说在书中找不出依据来,而其他八首诗却都能在书中找到很明确的依据来。再联想到红楼梦的开头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原来答案在这儿:那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这后两首诗由于红楼梦进行了增删,一些情节已经发生了变化,已变得无法合理解释了,但这两首诗又不好另作,因为用来做灯谜非常恰当,如果按照新的情节来作诗的话已经无法再被当作灯谜用了,所以曹雪芹只好放弃了修改的念头,只好原样保留了下来,所以让薛宝钗告诉我们这两首有些是无考的,但又怕我们“胶柱鼓瑟”,矫揉造作,这是书中林黛玉的原话,以至于怀疑起红楼梦后面情节的真伪来,那就显然违背了曹雪芹老先生作这十首诗的原意了,所以他就故意让薛宝钗说这两首诗无考,然后让林黛玉出来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后面的情节没有按照诗词的意思去发展,从而断定后面的是伪作,要真是那样我们可就真是“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综上来看,我认为,薛宝钗认为这两首诗无考有两层含意,一是薛宝钗劝薛小妹另换两首诗,不要被贾母、王夫人看到从而受到责备,另外更重要的是曹雪芹也通过薛宝钗之口告诉我们后两首古诗谜底无考,又通过林黛玉之口劝我们不要胶柱鼓瑟,完全按照诗的意思来解读红楼梦以后的情节。这才是曹雪芹的真实意图。
发表于 2007-12-4 22: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心吾的解迷红楼梦纯粹是赶鸭子上架硬编故事
发表于 2007-12-4 22: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震惊,破解千古谜团,薛小妹十首怀古诗的正确谜底及含义

薛小妹怀古诗的真正含意
     红楼梦第51回中宝琴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 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其实这十首诗也隐藏了书中几位的女子的命运以及作者对她们的评价。下面我们来看这十首诗。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十首诗单是作为怀古诗来看也是立意新奇,情景交融,可以说是十首非常难得的怀古好诗。但是这十首诗还被曹雪芹赋予了很多其他的内容和含意。
发表于 2007-12-4 22: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看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有人说这首诗的答案是棺材,而且与谜面也比较贴切,但一细想却不对。
     首先第一句“赤壁沉埋水不流”就不太好解释,“赤壁沉埋”还好理解,但“水不流”就不通了,棺材里怎么可能有水呢。
     其次,薛小妹说这十首诗暗隐俗物十件,俗物当然是常用常见之物,显然砚台做为文房四宝之一要比棺材更接近于俗物。
     最后接合这十首诗的上下文,谜底也不能是棺材,这十首诗是因为贾母说"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玩的。"众人答应了。正月里的灯谜怎么可能谜底是棺材呢,在过去那个十分讲究忌讳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也很难让人接受。再看同样是灯谜,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宝玉的炮竹、迎春的算盘、探春的风筝、惜春的海灯、宝钗的更香,这些谜底都让贾政悲为谶语,用书中的原话贾政“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所以结合以上三个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谜底不可能是棺材。
     那么谜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砚台。为什么是砚台呢?让我解释给大家。
     第一句“赤壁沉埋水不流”,大家想一想砚台,可不是墨汁聚在砚台中间,由于砚台壁的缘故而沉埋不流。
     第二句“徒留名姓载空舟”,当砚台中的墨汁被用完了,可不是只留下无数的文字和一个空空的砚台,而此时的砚台就像一个空舟载着无数的名姓。
     第三句“喧阗一炬悲风冷”,可以理解为当作者或喜或悲,思想发生了转变,而把刚才所写的文字付之一炬。
     第四句“无限英魂在内游”,多少英魂于是在文字中流芳百世和永垂不朽。
     砚台这个谜底也可以在书中找出证据来,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贾政也做了灯谜让贾母猜,贾政念道: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打一用物。
     说毕, 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 
     另外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这两处是作者比较明显地写出来的,随着后面的古诗谜底的揭晓,我们就会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谜底都在书中有清晰的描写。研究红楼梦的人基本上都有这样一个想法,曹雪芹没有无缘无故地写一样东西的,他不会浪费任何笔墨。
     这首诗为什么被放到第一的位置,这绝不是作者随意而为之的,而是有着强烈而明显的目的和意图的。这首诗只所以被放在首位,是因为这首诗可以做为其他几首诗的开场白。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首诗可以被理解为作者写红楼梦的真实写照。大家试想一个场景,曹雪芹在一个寒冷而漆黑的夜里,披着单薄的衣服,桌上摆着砚台,砚台中聚着墨汁,“赤壁沉埋水不流”。在昏暗的灯光下,持笔冥思苦想,字斟句酌,半天才写几行字,写着写着,一抬头发现砚台中的墨汁已被用完了,而眼前又增加了一叠沉颠颠的稿子,“徒留名姓载空舟”。那么多的痴情的多情的美丽的可爱的女儿们,她们曾经那么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曹雪芹的脑海里,给了曹雪芹无限美好的回忆,而曹雪芹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她们的美好尽其所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后人也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可以领略到她们的美好。然而她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啊,老天啊,难道这种命运就无法改变吗?曹雪芹在呼喊,然而他又很迷茫,他想做点什么,希望能找到能改变她们命运的办法,然而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于是之前所写的东西只能忍痛割爱,付之一炬,“喧阗一炬悲风冷”,悲风冷其实是对冷酷无情的命运感到无比悲痛。他的手在颤抖,心也在颤抖。随着一阵火光,那些充满心血的文字就灰飞烟灭了。面对着火光,曹雪芹知道他应该真实地勇敢地面对这一切,虽然他对女儿们的命运感到无比的悲观和绝望,但他不应该对女儿们绝望,因为她们是那么地勇敢,面对施加在她们身上一切的不平等她们都勇敢地去承受和抗争,面对无情的结局她们无怨无悔。曾经活过、爱过、恨过、面对过、抗争过,这一切已经足够了。曹雪芹惟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文字使这些美丽可爱而又勇敢的女儿们永保青春,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无限英魂在内游”。他做到了!
     这首诗指明了下面八首诗的谜底所蕴含的意义,那就是女儿们的命运。
发表于 2007-12-4 22: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第二首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钱币。
     “铜铸金镛振纪纲”,古代钱币小额的为铜钱,大额的为金元宝,这里以小额的铜钱和大额的金元宝来代指所有的钱币,而铜钱和金元宝可不就是“铜铸金镛”吗?而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正常运作呢,还不是靠钱;国家所有的政治机构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还不是靠钱;上到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所有的日常行为也都离不开钱。所以说“铜铸金镛振纪纲”,这句话真是一点都不差。
     “声传海外播戎羌”这句怎么理解呢,其实我们只要想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明白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所占有的地位主要靠什么呢?最主要的是要靠经济实力,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军事实力、文化影响力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全盛时期的唐朝只所以能八方进贡,四方臣服,引用王维的一句诗就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我想不仅是是因为唐朝军事强大的威慑力,文化深远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国富民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诱惑力啊!所以才会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在现代社会经济学家、政治家都更加清楚这一点,所以我们现在才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国家如果国富民强,当然会“声传海外播戎羌”了。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要放在一起理解,马援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将,,擅长军事指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建功勋。张良,字子房,他是西汉开国功臣,擅长谋略策划,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马援自是功劳大”,马援啊,你是功劳很大,可是如果没有了钱这个东西,你马援还怎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建功勋呢。“铁笛无烦说子房”,这句应该做“无烦说子房铁笛”,为了诗的韵律就改变了一下顺序,变成“铁笛无烦说子房”,就是说如果没有了钱这个东西,张良你还怎么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呢,怎么会有垓下之围你施展四面楚歌计谋的机会呢,要打败项羽更无从谈起,难怪项羽临死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是啊,若论打仗连韩信也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败在了他没有后勤供给,兵源补充,而刘邦在张良和萧何的运筹帷幄下后勤物资和士兵源源不断会供应到前线,就算项羽的士兵个个以一当十也不是刘邦的对手啊!所以说钱的作用真大啊!它是人类所有活动背后隐藏的无形之手。
     字面的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呢?如果是说红楼梦中的女儿们的命运,那又指的是谁呢?
     答案就是探春。其中原由请听我慢慢讲来。
     在第56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说的是自从凤姐病了,由李纨和探春共同管理大观园,这期间探春做了好几件兴利除弊的事。
     第一件是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在赏银的问题上,探春没有被刁奴所糊弄,而是找出旧例,按章办事,毫不徇私,为此赵姨娘还去争闲气,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自讨没趣。
     第二件事是蠲了贾环和贾兰的家学里每年的八两银子公费。文中探春道:"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平儿,回去告诉你奶奶, 我的话,把这一条务必免了。"平儿笑道:"早就该免。旧年奶奶原说要免的,因年下忙,就忘了。"后来平儿回了凤姐,凤姐连说了三个好,可见探春的敏连凤姐都不得不佩服啊。
     第三件是姑娘们的头油脂粉,买办那里要花一笔钱,姑娘们还要自己再花钱买,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所以就把买办的每月头油脂粉钱蠲了。
     第四件是管理大观园,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包干。文中探春说道:“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 大, 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 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  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 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 听如此说一则,便点一回头,说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 "李纨笑道:"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从此以后,大观园中的一花一草都有人管理,在第62回中宝玉对黛玉说道:"你不知道呢。 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
     从以上几件事不正应了“铜铸金镛振纪纲”了吗!
     探春后来远嫁海疆,凭着她在贾府中的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毫不怀疑地想到她嫁到了海疆后,肯定能“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王熙凤很有才能,管理贾府很有办法,可是贾探春和她比起来毫不逊色啊。就连王熙凤自己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在第55回中凤姐对平儿说:“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可见凤姐是打心眼里欣赏探春,自愧不如。
发表于 2007-12-4 22: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首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有人说这首诗的谜底是傀儡(或皮影儿,木偶儿),解释起来也很合适,尤其是第三句的“牵连大抵难休绝”,更是用傀儡来解释非常贴切,因为傀儡的一切行为都被人用绳子控制着。
     但我认为这首诗的谜底是猴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用傀儡和猴子都可以解释的通。就不用再做过多的解释。
     第二句的“无端被诏出凡尘”我觉得必须用猴子才能更好地解释。因为猴子本在山林中,却因为耍猴人被带出了山林,来到繁华闹市,供耍猴人戏耍,以博得世人的开怀一笑。
     第三句“牵连大抵难休绝”用在猴子身子也能很好的解释。因为所有被戏耍的猴子都要被耍猴人带上链子,然后由耍猴人牵着,翻筋斗,爬上爬下。可不是“牵连大抵难休绝绝”吗。
     第四句“莫怨他人嘲笑频”我觉得也只有用猴子才能更好地解释。因为皮影儿戏或是木偶戏虽然也是娱乐,但并不一定是让人发笑或是嘲笑,但耍猴儿却一定是要博人一笑,我们常常见到猴子捧着一个碗或帽子来向我们要钱,我们在开怀一笑中扔几个钱。
     另外我们也常常嘲笑一个人,说他被人当猴子耍了,但我没听说被人当木偶儿耍了。猴子这个词也常常被我们拿来嘲笑别人,说一个人长得像猴子,或是说猴精猴精的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我很少有人用木偶儿来嘲笑人的,因为对待木偶和傀儡我们更多的是同情和悲哀而不是嘲笑。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在薛小妹作这十首古诗之前,史湘云也作了一个谜语,而谜底正是猴子,让我们来看看史湘云的谜语是怎么说的。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溪壑分离”跟钟山怀古诗的第二句“无端被诏出凡尘”相对照,有异曲同工之妙啊。“红尘游戏,真何趣?”跟钟山怀古诗的第四句“莫怨他人嘲笑频”,一问一答,可谓绝妙。猴子啊猴子,你在红尘游戏,真的很快乐吗?唉!难怪他人嘲笑频啊!
     “名利犹虚”跟钟山怀古诗的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基本上一个意思。
     所以从以上来看,我认为这首诗的谜底是猴子。
     字面的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呢?如果是说红楼梦中的女儿们的命运,那又指的是谁呢?
     有人说是李纨,我想大概是根据“莫怨他人嘲笑频”来猜测的,因为在红楼十二金钗的判词中而且李纨的判词是这样的。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用“枉与他人作笑谈”和“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来对应“莫怨他人嘲笑频”似乎有点根据,但其他三句用在李纨身上则毫无根据,即使找出来也太牵强。
     那么正确答案是谁呢?答案就是妙玉。其中原由请听我慢慢讲来。
     先来看“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我们再接合妙玉的身世来解释这句话。在第18回中写道妙玉出身在读书仕宦之家,入了空门,早年在玄墓蟠香寺,后来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又被接入贾府。
     在第41回中,黛玉和宝钗到妙玉处喝茶,沏茶用的水是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妙玉给了宝钗{般袍甲},黛玉{点犀桥},而给了宝玉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刘姥姥用过的成窑五彩小盖盅她要收起来不用。宝玉和妙玉陪笑道: "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 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 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
     在第63回中宝玉过生日,妙玉送他一张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见她下着"槛外人"三字,自己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想罢, 袖了帖儿,径来寻黛玉。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宝玉忙问: "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诧异,说道:"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 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宝玉听了,恍如听了焦雷一般,喜的笑道:"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 原来有本而来。正因他的一件事我为难,要请教别人去。如今遇见姐姐,真是天缘巧合,求姐姐指教。"说着,便将拜帖取与岫烟看。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 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 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宝玉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 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 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 "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姐姐就请,让我去写回帖。"岫烟听了,便自往栊翠庵来。宝玉回房写了帖子,上面只写"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了到栊翠庵,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
     她作的一些诗和说的一些话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她性格放诞诡僻,行事如闲云野鹤,视金钱名利如粪土。所以说“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句“牵连大抵难休绝”,妙玉跟谁“牵连大抵难休绝”,当然是我们书中的情痴宝玉了。
     来看书中第41回中写到她给了宝玉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即使在开放的现代,你女朋友的茶杯也不见得乐意让你用,更何况在古代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里呢,而妙玉却居然把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给了宝玉,从中引起我们多少遐想。要知道这在古代是绝对禁忌的,可见妙玉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敢于突破一切世俗陋习和偏见,而宝钗和黛玉见怪不怪,可见也是此类性情中人啊!
     在87回中妙玉和宝玉之间微妙的关系写的更加明显了,书中写到宝玉在旁情不自禁,哈哈一笑,把两个人都唬了一大跳。惜春道:"你这是怎么说, 进来也不言语,这么使促狭唬人。你多早晚进来的?"宝玉道:"我头里就进来了, 看着你们两个争这个`畸角儿'。"说着,一面与妙玉施礼,一面又笑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 宝玉自觉造次,连忙陪笑道:"倒是出家人比不得我们在家的俗人,头一件心是静的。静则灵,灵则慧。"宝玉尚未说完,只见妙玉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宝玉见他不理,只得讪讪的旁边坐了。惜春还要下子,妙玉半日说道:"再下罢。"便起身理理衣裳,重新坐下,痴痴的问着宝玉道:"你从何处来?"宝玉巴不得这一声,好解释前头的话,忽又想道:"或是妙玉的机锋。"转红了脸答应不出来。妙玉微微一笑,自和惜春说话。惜春也笑道:"二哥哥,这什么难答的,你没的听见人家常说的`从来处来'么。这也值得把脸红了,见了生人的似的。 "妙玉听了这话,想起自家,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倒觉不好意思起来。
     其中关于妙玉那种欲言又止,脸不由自主地变红,心爱的人在旁边不知所措的神态描写可谓极为细致和传神,我想只有初恋中的少女才会有的吧。另外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描写,那就是心爱的人之间极为普通的一句话“你从何处来?”也让宝玉不知怎么回答,由这些可以看出宝玉和妙玉之间确实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和感情。
     “莫怨他人嘲笑频”,这在后来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后,外面那些游头浪子听见了,便造作许多谣言说:"这样年纪,那里忍得住。况且又是很风流的人品,很乖觉的性灵,以后不知飞在谁手里,便宜谁去呢。"当然这段描写也有不足之处,妙玉正值青春年少,哪个少女不怀春,春心荡漾也很正常,但绝不至于“只见妙玉两手撒开,口中流沫。急叫醒时,只见眼睛直竖, 两颧鲜红”而且胡言乱语吧。走火入魔之说实在很说不过去,这当然也由于受那个时代的限制,人们普遍相信那一套吧!
     再后来,按照周汝昌老先生的推断妙玉最后应该被忠顺王抢入府内,或者是如她的判词中“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最后沦落红尘,堕入青楼。但书中却写到妙玉坐禅时被强盗掳去,是生是死杳无音信,书中写最终极有可能最杀,但也未肯定。要知道人都无法完全掌握和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决定他人的命运是一件很痛苦和为难的事。这也是作者不管是曹雪芹还是高锷也发现这样写不太好,所以给出了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交待。这样写极大的破坏了红楼梦的情节架构和艺术性,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其中有着很大原因,这为了符合另外一个更高的思想要求,这一点我会另外的文章中论述。
     我们再翻到红楼梦的开头,看看她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干净的连刘姥姥用过的杯子都不要了,还要把别人呆过的地拿水冲洗,小厮还只能把水桶入在门外,喝茶的水是梅花上的雪,可到最后呢,沦落红尘,堕入青楼则被凡夫俗子任意调戏甚至要出卖肉体,或者被忠顺王掳入府中,惨遭蹂躏,亦或是如书中所写被强盗掳去,受其奸淫或是不堪其辱而自杀。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这样如此大的反差当然“莫怨他人嘲笑频”了。
     结合以上几点,谜底只能是妙玉。
发表于 2007-12-4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第四首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的谜底很不好猜,争论颇多,答案其实是拐杖。知道了答案再去解释这首诗就很好解释了。
     “壮士须防恶犬欺”,拐杖用来打恶犬也是不错的工具啊!金庸小说中丐帮弟子人手一把打狗棒,我想这打狗棒应该跟拐杖没有多大的差别吧!
     “三齐位定盖棺时”,网上一位网友由此联想到那个著名的史芬克斯谜语,“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答案是人,而最有意思的是晚上三条腿,第三条腿就是人老了要拄的拐杖。“三齐位定盖棺时”跟这个谜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真的要感谢这位网友,红楼梦太深奥了,研究红楼梦需要大家共同发挥聪明才智啊!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寄言世人不要小看这根拐杖啊,人都有老的时候,人到老了才知道它的重要啊,没有它想吃口饭也不能了啊!
     这首诗又写书中的哪位人物呢?答案是巧姐。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我们再结合巧姐的判词来分析这首诗。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 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壮士须防恶犬欺”恶犬是指的谁呢,当然是那狠舅奸兄,也就王仁和贾环。在第118回中,“记微嫌舅兄欺弱女”,说的就是王仁和贾环因凤姐已病死,因以往的微嫌而怀狠在心,又想借此弄点银子,于是把巧姐许配给一位外藩的藩王做妾,这不等于把巧姐往火坑里推吗!
     “三齐位定盖棺时”,这句话可以用另一首判词中的“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来解释。也就是说,巧姐啊,凤姐在世时你可以安稳而无忧地生活,可是一旦凤姐不得势了,贾府败落了,那时候不要再提什么你是富贵人家的小姐了,也不要想着那些亲戚能帮你了,你的命运要等到凤姐死后才真正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凤姐死后生活的真实面目才会向你显示出来啊!
     凤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第101回中“凤姐听了,半日不言语,长叹一声说道:"你瞧瞧,这会子不是我十旺八旺的呢!明儿我要是死了,剩下这小孽障,还不知怎么样呢! "平儿笑道:"奶奶这怎么说!大五更的,何苦来呢!"凤姐冷笑道:"你那里知道,我是早已明白了。 我也不久了。虽然活了二十五岁,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也算全了。所有世上有的也都有了。气也算赌尽了,强也算争足了,就是寿字儿上头缺一点儿,也罢了。"平儿听说,由不的滚下泪来。凤姐笑道:"你这会子不用假慈悲,我死了你们只有欢喜的。你们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省得我是你们眼里的刺似的。只有一件,你们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意思是请你们不要轻鄙那些贫民百姓啊!在最困难的时候你能帮他们一把,他们会永记在心的,要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说不定哪一天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给你一口饭吃的正是那些人啊!这让我想起了济公游记这个电视剧中的一段来,一个小和尚拜了济公为师,济公让他去化些斋饭来。他跑到饭馆里,找到一个正在吃着大鱼大肉,旁边几位小姐轮流挟菜倒酒的富家子弟。富家子弟一看到他就撵他走,说道:“去去去,哪来的叫花子”。在小和尚的苦苦哀求下,只见富家子弟挟起一块肉,小和尚赶紧把碗送过去,哪想到,那位富家子弟把肉扔到了地下,原来地下蹲着一条狗,那狗叼起肉摇着尾巴跑了,富家子弟则哈哈大笑起来。后来济公领他到了一户贫苦人家,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碗稀饭。这一段画面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红楼梦中则是再贫穷不过谁都看不起的刘姥姥最后把巧姐接出贾府,送到她的家中,才帮助巧姐躲过了这一劫。所以说啊“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 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这首诗用了韩信的三个典故,第一个是胯下之辱,第二个是受封齐王,埋下被杀的祸根,第三个是漂母在韩信困窘之时,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以千金相报。这几个典故和谜底以及巧姐的命运结合的天衣无缝,可以说是这十首诗中最为精彩的了。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曹雪芹老先生鬼斧神工般的写作技巧。
发表于 2007-12-4 23: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第五首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的谜底是柳絮。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这其中的典故是隋炀帝当年在隋堤植柳,由柳树而引出了柳絮。
     而且如我前面所说,这十首诗的谜底作者在书都做了比较多描写。曹雪芹在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让众位才女作了五首柳絮词,皆可谓绝妙佳词。其中薛小妹的<<西江月>>词中: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隋堤点缀无穷”与这首诗中的“隋堤风景近如何”可以说相互照应,更加说明了谜底是柳絮。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这又让人想起了杜甫的那句诗“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更何况在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林妹妹的词中也有这么一句“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这首诗的谜底是柳絮无疑。
     那么这首诗其中又暗喻谁的命运呢?答案就是尤三姐。谜底柳絮很容易也让我们联想到她跟柳湘莲之间的感情纠葛。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蝉噪鸦栖是写尤三姐曾经跟贾珍、贾蓉有过不说不清的那种事。
     “隋堤风景近如何”,隋堤让我们联想到柳树,由谜底尤三姐又让我们从柳树联想到柳湘莲,这句话也就是在问,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关系现在怎么样了,从红楼梦中我们知道,贾琏把尤三姐介绍给了柳湘莲,柳湘莲也给了订情信物,也就是说两个人已经算是订婚了,另外也可以理解为是在问尤三姐现在怎么样了呢?诗中已做了回答,“转眼过”,这其实是在写尤三姐自从发誓要嫁给柳湘莲之后,一改往日风流性情,而变得对爱情矢志不渝。这在书中第65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中写的很明显,刚开始尤二姐说她妹妹已经变好了,“真个竟非礼不动,非礼不言起来。”贾琏还不信,但在尤二姐房中住了几日,“果见小妹竟又换了一个人”,从此放心去了。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柳湘莲在从平安州回来的路上碰到了贾琏,贾琏给他提亲,柳湘莲把他随身佩带的鸳鸯剑给了贾琏,当作定情信物,但回来之后,问贾宝玉才知道要娶的尤三姐是宁国府那边的,于是跌足道: "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宝玉听说,红了脸。湘莲自惭失言,连忙作揖说:"我该死胡说。你好歹告诉我,他品行如何?"宝玉笑道:"你既深知,又来问我作甚么?连我也未必干净了。"湘莲笑道:"原是我自己一时忘情,好歹别多心。"宝玉笑道:"何必再提, 这倒是有心了。"湘莲作揖告辞出来,于是铁了心去当面要回聘礼,尤三姐见不可挽回,于是就拔剑自刎,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这事传到凤姐耳朵里,凤姐说了一句很残酷但又很真实的话"这个人还算造化高,省了当那出名儿的忘八。 "尤三姐因为年少一时失足,真是“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最后真爱近在眼前却得不到,尤三姐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真是可悲,所有人的可悲。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少女失足,又有那么多的人欺骗少女,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无聊的人去传播甚至造谣中伤别人,又有那么多无知的人那么重视和在意那毫无意义的所谓的纯洁的贞操呢,为什么我们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如柳湘莲之辈)不能给别人一个机会而我们所鄙视和唾弃的贾珍之流却可以呢?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顷刻之间崩塌,柳湘莲从这件事中看透了,看破了,这也难怪柳湘莲选择了遁入空门。
     为什么真爱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却得不到呢?有一句诗说的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与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真的那么难吗?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真的是不可能的吗?谁也给不出答案,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心中,我只希望多给别人一些机会,尤其是爱自己的人,不要在他们受伤的心灵上再撒一把盐。生命可贵,爱情可贵,我真心地希望这种悲剧尽可能少的发生!至少不要让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发表于 2007-12-4 23: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诗的谜底是镜子。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衰草闲花映浅池”,镜子是用来整理衣冠,化妆打扮的,我们可以从镜子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外貌仪容,当然也就记录下了我们成长的脚步,容颜衰老的过程。李白诗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衰草可以用来比喻男人的衰老过程,闲花可以用来比喻女人的衰老过程,而浅池是镜子非常贴切的形象比喻,人们形容水面似明镜,那么反过来把明镜比做水面也是非常恰当的。年华似水,一去不返,所以才会有追忆似水年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为什么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让我们联想到了那白驹过隙般的生命就像流水一般,一去而不返,难怪孔夫子长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第28回中宝玉在行酒令的曲中唱到:“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跟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作为谜底的一个佐证吧!
     “桃枝桃叶总分离”,桃枝桃叶分别代表现实中的我和镜中的我,往深处说就是现实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肉体的我和灵魂的我,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本我、自我和非我。镜中的我跟现实中的我总是分离的,为什么现实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肉体的我和灵魂的我也总是分离的呢?这种分离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此,人类的悲剧的根源也在于此。可以说古代人的悲剧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古有众人皆醉我独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最后投江的屈原,空有治国良策明知游说之难而终死于游说的韩非,斗酒诗百篇妙笔生花但始终颠沛流离潦倒一生的李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惊天地泣鬼神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历经战乱茅屋为秋风所破而凄惨一生的杜甫,类似的人物还有很多,数不胜数。而现代人除了理想与现实的存在巨大差距之外,灵魂和肉体也出现分离,变得我不再是我,而是物质、欲望、名利的奴隶。于是出现了黑格尔所预言的欧洲精神危机,尼采的上帝死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格分裂、乔伊斯的意识流,卡夫卡的现代悲剧。唉!“桃枝桃叶总分离”多么深刻而发人警醒的一句话啊!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他们曾经用过的镜子空悬在壁上,怎能不让人感伤啊!
     我觉得这首诗没有暗喻书中的人物,而是也像第一首一样,是一首抒发感情的诗。我们从整体来看,薛小姐做的诗总共十首,正好每五首为一个段落,前五首由第一首来统领,后五首由第六首来统领。结构非常完美。
     如果非要说它暗喻的谁的命运,那么我想最合适的就是宝钗。因为下面一首诗是暗喻林黛玉,而全书薛宝钗、林黛玉都是处处形成对比,相映成趣,这样来看也不影响整个十首诗的结构。
     那我就把这首诗当作是在喑喻的宝钗的命运来解释一下。
     “衰草闲花映浅池”,全书中所有美好女性悲惨命运的全过程薛宝钗都亲眼目睹并切身经历,更何况她自身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悲剧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一般人都认为薛宝钗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我要说的是她不光是悲剧性的,她也是喜剧性的,她是全书中为数不多能够认识到生命无常、物盛必衰、安贫守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所以她是最有可能得到幸福的人。我认为她最终得到了幸福,因为幸福的人终究幸福。
     “桃枝桃叶总分离”是说她和宝玉始终不能幸福和谐而美满地生活在一起。在第22回中她做的灯谜中有这样一句诗“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用这句诗来概括最为恰当不过了。她的判词中也写到,“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另外在第62回中,她和探春射覆,探春射的是人和窗,她覆的是埘,取的是诗经中国风-王风中的君子于坄,这首诗正是描写一位妇女盼夫归来,也暗喻了她的最终命运,只能苦苦等待宝玉的归来。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也许是说历朝历代那么多的国家栋梁名垂史册,而像薛宝钗这样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也不应该被埋没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5-2-24 12:38 , Processed in 0.030280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