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为什么说古诗十首最后两首无考
第51回中写到薛小妹作完十首古诗后,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 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 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 >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 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我想薛宝钗并不是真的认为后二首无考,正如书中黛玉忙拦道: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而薛宝钗又是博学的典范,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第8回中,宝玉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第18回中彼时宝玉尚未作完, 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 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 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 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 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 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
第22回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 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 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第76回湘云联道: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 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 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
另外在第42回中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 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 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从以上看来,薛宝钗不但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而且比一般人更理解其中的含意。那么她为什么说这两首无考,不如另作两首呢!
有的人说薛宝钗之所以认为这两首诗无考,首先她知道这两首诗取自<西厢记>和<牡丹亭>,而这两本书在当时也相当于禁书,大人是不让小孩儿看的。因为在当时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的,儿女根本不允许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女子过了12岁就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了。而这两本书却鼓励少男少女自由恋爱,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所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
正是因为她知道这两诗取自<西厢记>和<牡丹亭>,而薛宝钗是不赞成自由恋爱、私定终身的,又因为这十首诗是要作为正月十五猜灯谜用的,到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参与,所以她要另作两首,怕被贾母、王夫人等看到而受到责备。
果不其然,在第54回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薛小妹的十首古诗灯谜大家肯定都看了,贾母肯定看出来了,她不能坐视不管啊,于是就有了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 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 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李薛二人都笑说:"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
而贾母这一大套话说的有理有据,对那些所谓的才子佳人的爱情进行了一针见血般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信服。
我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即使没有薛小妹的最后两首诗,贾母也会找机会给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好好上一课的,尤其是林黛玉,她的情太痴,心也太痴,那么多人屡次劝她,她都没有醒悟,所以贾母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来给她好好上上课了。
另外我还有一点忍不住要说,那就是古代的婚姻制度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黑暗与悲惨,硬是把两个不相爱、不般配的人撮合在一起,把某一个人推进为坑。如果真是那样,岂不是要逼死很多人。谁的儿子不是儿子,谁的女儿不是女儿,父母如果真的狠心把自己的儿女往火坑里推,那样的父母还是父母吗?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也有悲剧,婚姻从来都不是自由的平等的,它承载了很多感情以外的因素,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拥有的财富等等条件基本上决定了你的另一半,门当户对之说绝不是什么封建糟粕,相反的它是建立美满幸福婚姻的坚实基础。灰姑娘的故事并不像童话里讲的那样,总是从此灰姑娘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为结束语。黛安娜王妃和文雅丽王妃都是经典的灰姑娘,她们的经历可以说跟童话里如出一辙,但她们的结局远没有童话里那么美好。那么有人会问,你是什么意思,到底是赞成自由恋爱还是父母之命呢,我要说的是:其实任何时候也没有绝对的自由恋爱和绝对的父母之命,婚姻其实是自由恋爱和父母之命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实个人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者终究幸福,一个幸福的人嫁给谁或是娶了谁都会幸福,不信你问问苏格拉底、林肯,苏格拉底和林肯的老婆是出了名的悍妇,但你能说他们是不幸的吗。
我们曾经处在一个革命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普遍地认为过去的婚姻制度是不幸的,是万恶的,是应该反对的。于是我们都满心憧憬地向往那自由的恋爱、自由的婚姻,但当我们可以自由地恋爱,自由的结婚,自由地离婚,真的自由的时候,我们又忽然发现那神圣而高贵的爱情和婚姻在现代人眼里又变得那么的庸俗和廉价。爱情就像贞操一样,在没有得到之前是那么的宝贵,而一旦失去却又立刻变得毫无意义。
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不幸福吗?我的答案是:他们是幸福的。
所以曹雪芹是非常反感那些才子佳人之书的,在第1回中他就通过石头之口说道:“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所以那些认为红楼梦最后让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是违反曹雪芹的原意,是续书的最大败笔的人其实才是根本没有明白曹雪芹的原意啊。红楼梦被人当作追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一本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贾母虽然给众人好好地上了一课,把那些才子佳人的书批的体无完肤,但这并不妨碍她喜欢看喜欢听这些戏,并且也不能妨碍戏子们演这些戏,也不能妨碍那三岁孩子也知道这些戏,贾母刚掰完谎紧跟着她就点了<<寻梦>>,<<惠明下书>>,然后又说到<<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茄十八拍>>,并且在薛小妹作十首古诗之前,贾府中就已经数次演出过<<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段子了,梨香院中的戏子们经常练习的也都是这些曲目,可见贾母其实是很开明的,她看到这些并不反感。她之所以批判这些书,把其中的道理讲得那么透彻,是因为她害怕有些人把这些故事当真了,她尤其是害怕林黛玉、贾宝玉把那些书中的事当了真,所以这段话其实是说给他们两个听的,因为别人都很清楚,这只不过是戏,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我认为这其中蕴含着另外一个含意。薛小妹的十首古诗曹雪芹在这里还故意卖了个官子,书中写到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试想书中这些才女们怎么可能猜不出呢?从前面李纨作的“观音未有世家传”、李绮作的“萤”等谜来看,这么难的谜都很快被宝钗和薛宝琴、林黛玉猜到了,这十首当然应该不在话下了,但为什么猜不出呢?这是曹雪芹故意说的很神秘,让读者来使劲猜,即使猜到谜底也不轻易放手,而是认为还有其他的含意,事实证明其中果然有诈,暗含了众位女子的命运。而我在薛小妹十首古诗的真正含意一文中讲到蒲东寺怀古诗中的“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以及梅花观怀古诗中的“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几句诗时也说在书中找不出依据来,而其他八首诗却都能在书中找到很明确的依据来。再联想到红楼梦的开头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原来答案在这儿:那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这后两首诗由于红楼梦进行了增删,一些情节已经发生了变化,已变得无法合理解释了,但这两首诗又不好另作,因为用来做灯谜非常恰当,如果按照新的情节来作诗的话已经无法再被当作灯谜用了,所以曹雪芹只好放弃了修改的念头,只好原样保留了下来,所以让薛宝钗告诉我们这两首有些是无考的,但又怕我们“胶柱鼓瑟”,矫揉造作,这是书中林黛玉的原话,以至于怀疑起红楼梦后面情节的真伪来,那就显然违背了曹雪芹老先生作这十首诗的原意了,所以他就故意让薛宝钗说这两首诗无考,然后让林黛玉出来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后面的情节没有按照诗词的意思去发展,从而断定后面的是伪作,要真是那样我们可就真是“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综上来看,我认为,薛宝钗认为这两首诗无考有两层含意,一是薛宝钗劝薛小妹另换两首诗,不要被贾母、王夫人看到从而受到责备,另外更重要的是曹雪芹也通过薛宝钗之口告诉我们后两首古诗谜底无考,又通过林黛玉之口劝我们不要胶柱鼓瑟,完全按照诗的意思来解读红楼梦以后的情节。这才是曹雪芹的真实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