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BIKE 兄弟单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扫一扫,极速登录

楼主: 悉尼

心中的红楼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4 23: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接着来看第七首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首诗的谜底是墨斗。
     “黑水茫茫咽不流”是说墨斗中装着浸满墨汁的线。
     “冰弦拨尽曲中愁”是说不要为划不出直线而烦恼,只要把墨斗的线轻轻一弹,问题便迎刃而解。
     “汉家制度诚堪叹”这一句对于谜底的理解没有太多意义,只是作者抒发对历史的感叹!对我们的谜底有帮助的最多就是“制度”让人联想到准绳,“叹”或许可以谐音为“弹”吧,而这也是在知道了谜底后牵强附会到的。
     “樗栎应惭万古羞”樗栎是两种树,古人认为这两种树不能成材。再联想《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樗栎啊!你们应该感到惭愧,因为你们从古至今因为不中绳墨而无法为人类做出贡献啊!
     解释上一首桃叶渡怀古时我就提到了,这首诗是暗喻林黛玉。
     “黑水茫茫咽不流”是说林黛玉一生都在流眼泪。这句诗用在林黛玉身上应该是“黑水茫茫焉不流”,林黛玉有那么多另她伤心痛苦的事,又有那么多的眼泪,焉能不整日泪流不止呢!红楼梦刚开始就用了绛珠草下凡还神瑛侍者眼泪这么一个神话来预示林黛玉的凄惨的一生,可以说眼泪贯穿了林黛玉的一生。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其实林黛玉是很坚强的人,流泪只是她的本能,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她太脆弱,而且最后林黛玉真的不再流眼泪了,真正做到了“黑水茫茫咽不流”。对于这一点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做详细的论述。
     “冰弦拨尽曲中愁”,是说林黛玉弹抒发自己心的忧愁和烦闷。这句诗可以在书中找到根据,在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就是写的林黛玉看完宝钗给她写的一封书信,又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有感而发,也写了几首诗,并且且弹且唱。且看书中是如何写的,宝玉和妙玉别了惜春,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妙玉道:"那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妹妹那里抚琴呢。 "妙玉道:"原来他也会这个,怎么素日不听见提起?"宝玉悉把黛玉的事述了一遍,因说:"咱们去看他。"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宝玉笑道: "我原说我是个俗人。"说着,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山子石坐着静听,甚觉音调清切。只听得低吟道: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歇了一回,听得又吟道: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又歇了一歇。妙玉道:"刚才`侵'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字韵是第二叠了。咱们再听。"里边又吟道: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宝玉道:"我虽不懂得,但听他音调,也觉得过悲了。"里头又调了一回弦。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里边又吟道: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 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彩的归至怡红院中。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这句诗是在为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而感到惋惜,意思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为什么男女这么不平等,为什么男人可以考取功名,而女人却只能相夫教子,埋没于闺阁中呢。那些自诩为出口出章、才高八斗的才子们,以及那些靠作文章考取功名的文人们,当然我说的这些才子和文人指的都是男人,如果看到林黛玉的才学真应该感到无比的惭愧啊!像林黛玉这样的人才被埋没,只能说是社会制度的悲哀啊!大家注意到书中这样一个描写没有,贾宝玉的诗词在男人中已经算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了,写在扇子上被外面那些文人竟相传抄。但是自从诗社成立后,贾宝玉每次都是落第,写菊花诗的时候还狡辩,到了写螃蟹诗的时候已经自甘把自己的诗烧掉了,到了芦雪庵联诗时,只联了一句就被史湘云以一句“你快下去,你不中用,倒耽搁了我。”哄了下去,到了填柳絮词的时候甚至直接交了白卷,我想他并不是做不出,而是其他几位女子写的实在太好了,勉强写出来还不如不写呢!难怪第52回宝玉笑道:"咱们明儿下一社又有了题目了,就咏水仙腊梅。"黛玉听了,笑道:"罢, 罢!我再不敢作诗了,作一回,罚一回,没的怪羞的。"说着,便两手握起脸来。宝玉笑道: "何苦来!又奚落我作什么。我还不怕臊呢,你倒握起脸来了。"
     
发表于 2007-12-4 23: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第八首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诗的答案是香皂。
     “寂寞脂痕渍汗光”是说香皂的作用,可以帮人洗去汗渍。寂寞可不可以谐音为人使用香皂时的动作挤和抹呢。
     “温柔一旦付东洋”是指香皂越用越少的特点。东洋指水,温柔可不可以也谐音为在温水中揉搓呢,全句串连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香皂在温水中不断地被揉搓,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完全消失在水中。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是说正是因为香皂的功劳,洗完和衣服闻起来才充满了芳香。
     这首诗暗喻的是晴雯。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原诗是写杨贵妃的故事,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乱军杀到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西逃,大军行至马嵬坡时,停止不前,声称除非处死杨贵妃,否则大军是不会前进的,地众将士的强大压力之下,唐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真正研究历史,懂得历史真相的人,又有谁会认为唐朝的衰败,安史之乱的出现仅仅是因为杨贵妃呢?每次朝代的更替,最后似乎都能归罪于红颜祸水,殷纣王身边有个苏妲已,周幽王的身边有个褒姒,吴王夫差身边有个西施,唐玄宗身边有个杨贵妃,然而一个朝代岂是一个弱小女子所能搞垮的,可以说这些女子都充当了不幸的替罪羊。
     那么晴雯呢,她也是一个不幸的替罪羊,王夫人始终怕她的宝贝儿子被那些丫环所勾引,把宝玉教坏了,金钏儿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环,服侍王夫人不可谓不周到,不尽心,但由于跟宝玉的一句玩笑话,王夫人硬是要把她撵出贾府,逼得金钏儿跳了井,王夫人内心难安,有所收敛,贾宝玉才有机会和晴雯、芳官相处了很长一段美好的时光,要不然王夫人早就把她们撵出去了,不会再等到第77回了,当然如果早就把她们撵出去的话,红楼梦的很多情节也就没办法继续了。
     自从袭人跟贾宝玉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关系,受到了要贾宝玉不一般的宠爱,又在王夫人面前透露了自己跟贾宝玉这方面的关系,并且宁愿牺牲自己以来保全贾宝玉的名声,得到了王夫人的欢心,从此之后,晴雯就被视为宝玉身边的危险人物了,再加上晴雯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她也早就被定为要清除的对象了,该来的终究要来,终于借着查抄大观园的机会,王夫人把晴雯撵出了贾府,不久便悲惨地死去。然而,读者心里是清楚的,晴雯是一个多么纯情而可爱的女孩儿啊!她跟贾宝玉之间是清白的,根本没有那回事,她对宝玉的感情纯洁透明的就像无瑕的水晶,然而红颜薄命,造化弄人,最纯洁的人反而被视为肮脏,彻头彻尾地充当了无辜的替罪羊。
     从这方面来讲,晴雯的命运跟杨贵妃的命运有几分的相似,那就是她们都充当了不幸的替罪羊。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这两句用在晴雯身上,就可以理解为,晴雯最终的命运也和杨贵妃一样,被残酷而无情的命运所绞杀,悲惨地死去。“寂寞脂痕渍汗光“本意是面容上胭脂的残痕被汗水浸渍,其实在这里汗水应该是泪水才对,但为了符合谜底,这里又只能用汗水,但这句应该理解为面容上胭脂的残痕被无尽的泪水浸渍而洗刷殆尽。这无尽的泪水中饱含了对生命的无限留恋以及对命运的伤心欲绝。
     “只因遗得风流迹”,这句话暗喻两件事,第一件是在书中第51回,也就薛小姐刚做完十首古诗,袭人母亲病重,于是袭人请假回家,安排晴雯和麝月照顾宝玉。晚间宝玉要喝茶,麝月起来倒茶,后来有事出去。晴雯由于天性顽皮,不披衣,只穿着小袄,就出去要吓唬麝月,结果刚一出去,被冷风一吹,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赶紧跑回屋内。宝玉让她把自己的被子掖一掖,晴雯掖完了被,伸手进去渥了一渥,宝玉见她的手冰凉,而且冻得两腮如胭脂一般,便让她钻进自己的被子渥渥。麝月进来找不到她,宝玉笑道:“这不是她,在这里渥呢!”
     第二件,因舅老爷过生日,贾母把一件雀金裘给了宝玉,让他穿着去,结果回来后发现由于不小心烧了一个洞,因这件衣服只有一件又极为珍贵,宝玉怕老太太、太太知道后责骂他,进门就嗐声跺脚,晴雯由于那日夜间着了凉,生病躺在床上,知道这件事后着帮他把雀金裘补好了,补完后,嗳哟一声,便身不由主倒下了。所以那一回叫<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风流迹就是指的这两件事。
     “此日衣衾尚有香”,在第89回中,这日天气陡寒,宝玉要去上学,袭人包了一件衣服给宝玉,让他冷了好换上。到了学堂,果然一阵风吹过,西北一层层的黑云压过来,焙茗便让宝玉把衣服换上。只见焙茗拿进一件衣服来,宝玉不看则已,看了时神已痴了。那些小学生都巴着眼瞧, 却原是晴雯所补的那件雀金裘。便说自己不冷,包上罢,后来焙茗苦苦哀求才穿上。放学后便向代儒请了一天的假,回到园中,不似往日有说有笑,和衣便躺在炕上,袭人道:"晚饭预备下了,这会儿吃还是等一等儿?"宝玉道:"我不吃了,心里不舒服。你们吃去罢。"袭人道:"那么着你也该把这件衣服换下来了,那个东西那里禁得住揉搓。"宝玉道:"不用换。"袭人道: "倒也不但是娇嫩物儿,你瞧瞧那上头的针线也不该这么糟蹋他呀。"宝玉听了这话,正碰在他心坎儿上,叹了一口气道:"那么着,你就收拾起来给我包好了,我也总不穿他了。"宝玉翻腾到五更多,一夜不曾安睡。
     第二天袭人问他:"今日学房里去不去? "宝玉道:"我昨儿已经告了一天假了,今儿我要想园里逛一天,散散心,只是怕冷。你叫他们收拾一间房子,备下一炉香,搁下纸墨笔砚。你们只管干你们的,我自己静坐半天才好。别叫他们来搅我。"然后就有了<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诗中写到: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在第109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中,宝玉要独自睡觉,看能不能梦到林黛玉,宝钗命麝月和五儿夜间照顾宝玉,那知宝玉要睡越睡不着,见他两个人在那里打铺,忽然想起那年袭人不在家时晴雯麝月两个人伏侍,夜间麝月出去,晴雯要唬他,因为没穿衣服着了凉,后来还是从这个病上死的。想到这里,一心移在晴雯身上去了。忽又想起凤姐说五儿给晴雯脱了个影儿,因又将想晴雯的心肠移在五儿身上。自己假装睡着,偷偷的看那五儿,越瞧越象晴雯,不觉呆性复发。听了听,里间已无声息,知是睡了。却见麝月也睡着了,便故意叫了麝月两声, 却不答应。五儿听见宝玉唤人,便问道:"二爷要什么?"宝玉道:"我要漱漱口。"五儿便过来照顾他,后来五儿要听宝玉讲他遇仙的事儿,宝玉道:"你要知道,这话长着呢。你挨着我来坐下,我告诉你。"五儿红了脸笑道: "你在那里躺着,我怎么坐呢。"宝玉道:"这个何妨。那一年冷天,也是你麝月姐姐和你晴雯姐姐顽,我怕冻着他,还把他揽在被里渥着呢。这有什么的!”
     虽然“此日衣衾尚有香”,人亡而物在,但已是物是人非,生死相隔,[苏轼的那首词,生死两茫,不思量,自难忘,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红绡帐里, 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发表于 2007-12-4 23: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的谜底是缝纫用的针。
     “小红骨践最身轻”,小小的一枚针当然最身轻了,要知道古代最早的针就是用骨头做的,所以说它“骨践”也相当有根据。
     “私掖偷携强撮成”,这其中的掖、携、撮用来描写缝纫衣服时的动作不是非常形象和恰当的吗!
     “虽被夫人时吊起”,这句话点出了这件东西是为女人所常用的。“吊起”两个字是说针用完了要被挂起来或是插在什么地方。在第78回贾宝玉做的<<芙蓉女儿诔>>中有这样一句“楼空支鸟 鹊,徒悬七夕之针”,由此可见针用完了确实是要被悬挂起来的。
     “已经勾引彼同行”,勾引两个字放在一起不太好听,但我们拆开来看,先说勾,现在这个字也经常用在打毛线上,我也常常想起,冬天到了,我妈说:“儿啊,天冷了,我给你勾个毛衣吧!”,想起来身上都觉得无比的温暖。再说引,我们不是经常说穿针引线吗!而彼这里指的就是线。
     真正的好谜语就是刚开始很难猜,但是当你苦苦思索,灵光一闪,找到一个突破点后,顺藤摸瓜,终于找到答案后,再回过头来看谜面,突然发现它们每一句跟谜底都是那么贴切,不由得不会心一笑,感叹作者的慧心和妙手。
     这首诗暗喻的是小红。
     “小红骨践最身轻”,这句话就直接点出了暗喻的人是小红,当然这也是必须的,因为这首诗的名字是蒲东寺怀古,讲的就是唐代元稹<会真记>中红娘瞒着老夫人,把张生与崔莺莺撮合在一起的事。所以看似笨拙,实则巧妙。
     “小红骨践最身轻”这句话结合红楼梦来理解就是说小红的出身卑贱。在第24回中说:“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原是荣国府中世代的旧仆,他父母现在收管各处房田事务。”又在第27回中由李纨说出了她是林之孝之女。在大观园中身份低下,刚开始让她看管怡红院,后来宝玉搬了进去,她就服侍了宝玉。但在怡红院中,她根本见不到贾宝玉的面,被人呼来唤去,尽是干些不显眼的杂活脏活。好不容易别人都出去了,宝玉要茶喝,她就进去给宝二爷倒了杯茶,书中写道<宝玉一面吃茶,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 倒是一头黑きき(枕枕)的头发,挽着个纂,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宝玉看了, 便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么?"那丫头道:"是的。"宝玉道:"既是这屋里的, 我怎么不认得?"那丫头听说,便冷笑了一声道:"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 一个。从来我又不递茶递水,拿东拿西,眼见的事一点儿不作,那里认得呢。"宝玉道:"你为什么不作那眼见的事?"那丫头道:"这话我也难说。”>然后秋纹,碧痕回来看到她在宝二爷屋里,二人便都诧异,将水放下,忙进房来东瞧西望,并没个别人, 只有宝玉,便心中大不自在。只得预备下洗澡之物,待宝玉脱了衣裳,二人便带上门出来, 走到那边房内便找小红,问他方才在屋里说什么。小红道:"我何曾在屋里的?只因我的手帕子不见了,往后头找手帕子去。不想二爷要茶吃,叫姐姐们一个没有,是我进去了,才倒了茶,姐姐们便来了。"秋纹听了,兜脸啐了一口,骂道:"没脸的下流东西!正经叫你去催水去,你说有事故, 倒叫我们去,你可等着做这个巧宗儿。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难道我们倒跟不上你了? 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碧痕道:"明儿我说给他们,凡要茶要水送东送西的事,咱们都别动,只叫他去便是了。"秋纹道:"这么说,不如我们散了,单让他在这屋里呢。 "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狠狠地把红玉奚落了一顿。红玉虽然是个不谙事的丫头, 却因他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 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那里插的下手去。 不想今儿才有些消息,又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正闷闷的,忽然听见老嬷嬷说起贾芸来,不觉心中一动,便闷闷的回至房中,睡在床上暗暗盘算。从上可以看出她连秋纹、碧痕这等二等丫鬟都不如,可见身份之低下,要是一般人肯定不会有什么攀高枝的念头,因为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用书中的话就是“最多大了配个小子就完了。”但是红玉不甘心,她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私掖偷携强撮成”,就是她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先是在第26回中她煞费苦心地从老嬷嬷口中探知贾芸要来,便丢了手中的事,走到蜂腰桥等贾芸,果然不一会儿,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
     然后由红玉在贾芸进园种树时故意丢了一块手帕,有意被贾芸捡到,由坠儿从中牵线搭桥,上演了一出互换定情信物的好戏。
     又在第27回中抓住凤姐托她办一件事的机会,把事情办的很顺利,话也说的干净利落,得到了凤姐的赏识,凤姐把她要到了自己的身边,从此攀上了高枝。
     第88回中,贾政自从在工部掌印, 家人中尽有发财的。那贾芸听见了,也要插手弄一点事儿,贾芸便去求凤姐,但被凤姐一段滴水不露的话都打发了,小红见贾芸没得彩头,也不高兴,拿着东西跟出来。贾芸接过来,打开包儿拣了两件,悄悄的递给小红。小红不接,嘴里说道:"二爷别这么着,看奶奶知道了, 大家倒不好看。"贾芸道:"你好生收着罢,怕什么,那里就知道了呢。你若不要,就是瞧不起我了。 "小红微微一笑,才接过来,说道:"谁要你这些东西,算什么呢。"说了这句话, 把脸又飞红了。贾芸也笑道:"我也不是为东西,况且那东西也算不了什么。"说着话儿, 两个已走到二门口。贾芸把下剩的仍旧揣在怀内。小红催着贾芸道:"你先去罢, 有什么事情,只管来找我。我今日在这院里了,又不隔手。"贾芸点点头儿,说道:"二奶奶太利害,我可惜不能长来。刚才我说的话,你横竖心里明白,得了空儿再告诉你罢。 "小红满脸羞红,说道:"你去罢,明儿也长来走走。谁叫你和他生疏呢。"贾芸道:"知道了。"贾芸说着出了院门。这里小红站在门口,怔怔的看他去远了,才回来了。
     这次把两人的之间的感情已经写的很明显了,那就是两人心意相通,你有情,我有意。此后书中就没有再写两人之间的事了。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两句话表明小红与贾芸之间有很多事,而且中间也会有“夫人”屡次阻挠,夫人是谁在书中没写,有待考证,但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小红本来应该是这本书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在红楼梦的前几个版本中应该有很多的篇幅来描述她的不平凡。她和林黛玉、鸳鸯、司棋等人一样,代表着勇敢反抗命运的女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作者淡化处理了,这也显示了作者面对一些人生问题态度上的犹豫、困惑和反复。可是我们是可以从有限的文字中联想起很多事情来,被作者淡化处理的部分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考证。
     当然曹雪芹之所以淡化处理红玉这个人物也是有其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红和贾芸身份上的差异,以及对他们结合后能否幸福持有很大的怀疑,当然小红勇敢追求真爱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曹雪芹后来的思想发生了冲突,因为此时的曹雪芹已经脱离了潘安、子建、西子、文君的风月笔墨,已经不再赞同不顾一切勇敢追求真爱这种在现实中不太可能的举动了,这在后来红楼梦中的很多文字中可以看出来。
     然而曹雪芹又是极为高明的,虽然他不再赞同这种举动了,但他也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举动,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有点赞赏这种举动的,因为他并没有完全扼杀红玉这个人物,对她还是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也没有流露出对这个人物的反感,相反还是非常喜爱这个人物的,对她的描写也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在这点上既可以看出曹雪芹的高明,又可以体会到曹雪芹的犹豫心情以及他的良苦用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曹雪芹内心感情的真实描述,一点也不夸张。如果体会不到其中的“辛酸”,只看到其中的“荒唐”,那么这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读懂红楼梦,也辜负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发表于 2007-12-4 23: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诗的谜底是芙蓉。
     “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是说芙蓉花它生长在柳树边,而不是梅树边。芙蓉花只开在池塘里,而柳树绝大部分都是依水而生的,所以才会有第五首的广陵怀古中隋堤的柳树以及柳永的千古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话不太好解释,也许应该理解为柳梦梅拾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后来金榜题名,所以说夫荣,谐音为“芙蓉”吧!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看到芙蓉花开放的时候,不要怀念那百花齐放、芳香扑鼻的春天,因为暂别一年的秋天又来了,这是个西风萧索、群芳凋零的季节。
     这首诗暗喻的是史湘云。
     “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不太好理解,刘心武老师说这句话是说薛宝琴的,指她没有嫁给梅翰林的儿子,而是嫁给了柳湘云,如果单看这一句确实引起人无限遐想,但要知道在第66回中就冷二郞一冷入空门,而前80回公认的是曹雪芹的原稿,所以薛宝琴嫁柳湘莲之说不能成立啊!既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地点在水边,我想应该是说史湘云家中有个水亭叫枕霞阁,她小时候应该经常在那玩耍吧!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话在红楼梦中也没有找到根据,倒是周汝昌老先生考证出了惜春作的大观园图最终到了史湘去的手中,我想要是那样的话,这句话就非常好理解了。也许这句话中的“婵娟”是和前面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相对应,是在说只有史湘云最终和贾宝玉共“婵娟”,成为“白首双星”吧!唉,真希望能找到曹雪芹的前几个版本的手稿啊!
     “团圆莫忆春香到”在第108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中,史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但见到贾府中已是物是人非,人人都强作欢颜。书中写到湘云道: "我从小儿在这里长大的,这里那些人的脾气我都知道的。这一回来了,竟都改了样子了。我打量我隔了好些时没来,他们生疏我。我细想起来,竟不是的,就是见了我,瞧他们的意思原要象先前一样的热闹, 不知道怎么,说说就伤心起来了。我所以坐坐就到老太太这里来了。"贾母道:"如今这样日子在我也罢了,你们年轻轻儿的人还了得!我正要想个法儿叫他们还热闹一天才好, 只是打不起这个精神来。"湘云道:"我想起来了, 宝姐姐不是后儿的生日吗,我多住一天,给他拜过寿,大家热闹一天。不知老太太怎么样? "于是老太太非常高兴,准备第二天热热闹闹地给薛宝钗过生日,第二天,贾府中的能请到的女眷都请到了,大家一起喝酒,席间又行酒令,掷骰子,最后李纨掷了个“十二金钗”,宝玉忽然想起十二钗的梦来,便呆呆的退到自己座上,心里想,"这十二钗说是金陵的, 怎么家里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这几个。"复又看看湘云宝钗,虽说都在,只是不见了黛玉, 一时按捺不住,眼泪便要下来。恐人看见,便说身上躁的很,脱脱衣服去,挂了筹出席去了。然后宝玉就跑到了潇湘馆内,你道宝玉虽离了大观园将及一载, 岂遂忘了路径?只因袭人恐他见了潇湘馆,想起黛玉又要伤心, 所以用言混过。岂知宝玉只望里走,天又晚,恐招了邪气,故宝玉问他, 只说已走过了,欲宝玉不去。不料宝玉的心惟在潇湘馆内。袭人见他往前急走,只得赶上,见宝玉站着,似有所见,如有所闻,便道:"你听什么?"宝玉道:"潇湘馆倒有人住着么?"袭人道:"大约没有人罢。"宝玉道:"我明明听见有人在内啼哭,怎么没有人!"袭人道:"你是疑心。素常你到这里,常听见林姑娘伤心,所以如今还是那样。"宝玉不信, 还要听去。婆子们赶上说道:"二爷快回去罢。天已晚了,别处我们还敢走走,只是这里路又隐僻,又听得人说这里林姑娘死后常听见有哭声,所以人都不敢走的。"宝玉袭人听说,都吃了一惊。宝玉道:"可不是。"说着,便滴下泪来,说:"林妹妹,林妹妹,好好儿的是我害了你了!你别怨我,只是父母作主,并不是我负心。"愈说愈痛,便大哭起来。
     所以“团圆莫忆春香到”中的春香是指的林黛玉。
     “一别西风又一年”薛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而黛玉是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的时候死的,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的是什么时候呢,书中第96回中写到,二月,吏部带领引见。皇上念贾政勤俭谨慎,即放了江西粮道。即日谢恩, 已奏明起程日期。走之前,贾母执意要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办了,于是凤姐偷梁换柱,把薛宝钗娶了过来。具体时间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婚事是在二月份,这对于我们已经足够了。史湘云出嫁回门后给薛宝钗过生日的时间距离林黛玉的死可不是正好整整一年啊!
     所以说“一别西风又一年。”西风也是指的林黛玉啊!
     而这首诗的谜底是芙蓉,在第63回中黛玉抽签抽到的也恰恰是芙蓉,书中写到,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掣。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 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黛玉是西风,宝钗当然就是东风了,黛玉说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你不要怨宝钗,要怪只能怪自己的命运。所有这一切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巧合之中又有巧合,唉,妙不可言啊。
发表于 2007-12-4 23: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十首诗既是非常好的诗,又是非常好的谜,而且还能把书中女子的命运暗隐其中,诗中的典故和书中女子的事迹融合的天衣无缝,真的让人不得不赞叹曹雪芹的才华横溢,奇思妙想,只有生花妙笔才能写出这样匪夷所思、闻所未闻、鬼斧神工般的绝妙奇诗。
发表于 2007-12-5 07: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悉尼太有才了,佩服!上班没法细读,下载了慢慢品![s:1] [ 本帖最后由 一苇 于 2007-12-5 07:46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5 09: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后就一个感觉“晕” ,难怪悉尼哥文韬武略,无所不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四大名著,我最讨厌的就是红楼梦,一男与N女在内帏厮混,乱伦败风之事层出不穷,酸文让我不懂,不过羡慕喜欢红学之人,能有此肚量,能容百味于腹中。顶一个,强尼!!!
发表于 2007-12-5 09: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豁,没想到兄弟单车里还有红学高人,看来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真是藏龙卧虎啊,等有时间慢慢看来
发表于 2007-12-5 18: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发这个帖子,是因为有时看红楼梦,对其中一些段落总是看不懂,理解不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网络信息的普及,很多小时候的迷团现在或许可以解开了。读书,与年龄具进,也许是古典名著的动人之处吧。 说明,资料来源于网络,经过我搜集整理而已。
发表于 2007-12-5 19: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得的是什么病?为何要吃“冷香丸”?

 

 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藏在水下的更多。他要系统地批注全书,把藏在“水下”的揭示出来。可惜“吴批《红楼梦》”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吴先生的这一见解是很深刻的,无论对研究《红楼梦》的人还是对一般的读者都有教益。 《红楼梦》的题材大多是日常生活琐事,这好比是“水”。人们从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的描述中,就已经可以感到它杰出的思想艺术成就。然而,蕴藏在这些日常生活琐事之“水”下的,则更多、更令人叹服。但要“水下探冰”去发现它们,需要具有相当深的阅历,较多的知识,还要能对它各回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我於此似有所体会,试举一例,算是“探冰”之一得。

 

我要说的是曹雪芹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时,在美学创造和人性发掘上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薛宝钗被看作是封建道德观念的代表人物,是与贾宝玉、林黛玉、晴雯等人对立的统治阶级阵营中的人物,是个不让人喜欢的形象。其实,曹雪芹塑造这个形象并不那么简单。作者为薛宝钗所花的笔墨要比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所花的少得多,但作者为塑造她这个形象所花的心思之多、用意之深,却更甚于他们。 作者对她的塑造,也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的描述来进行的。有些情节,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她的为人。如她劝宝玉要常会会士大夫和为宦做官的人,谈些仕途经济,为将来立足社会做准备。又如她在滴翠亭扑蝶,偷听到丫鬟跟人幽会,为避祸,她嫁祸于黛玉,等等。她内心世界的这些方面,都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有些情节看似平常,不引人注意,却藏有很多“玄机”,这是藏在水下的,需要探究。薛宝钗雍容大方,而又冷若冰霜,不苟言笑;才学出众,城府很深,而又守朴若愚,绵里藏针;心性孤高,机敏过人,而又能随和处世,善于笼络人心,顾全大局。小小年纪,修身功夫如此之深。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她是个完美的淑女。即使在今天看来,她也有很多优点。可是,这个完美、理想的淑女却身有痼疾,久治不能断根。这是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时所藏的最大的玄机。

 

《红楼梦》第七回写荣国府女大管家“周瑞家的”有事到薛宝钗母女的住处梨香院去,跟宝钗聊起来。周瑞家的对她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那边”是指荣府贾母、贾宝玉住的地方。宝钗说:“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说:“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宝钗说:“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和尚给了她一个“海上方”,并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宝钗吃了这药“倒效验些”。和尚的药方,所用的药材倒平常,但很难配。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跟药引子一起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调匀了,再加蜂蜜、白糖,做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坛子内,埋在花根底下。发病时,取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服下。这样难配的药,居然一、二年就配成了,叫“冷香丸”。周瑞家的又问:“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说:“也不觉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一部《红楼梦》,集中写薛宝钗的最长的一段文字,就是这第七回中的这段,近一千字。全书最长的一段集中描写薛宝钗的文字,却是说她的病,这大可玩味,藏有很多玄机。作者安根伏线,读者要看了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二回之后才能看出玄机。 第四十回写刘姥佬二进荣国府,大家捉弄她,吃饭喝酒都要“行令”。轮到林黛玉说酒令时,她脱口说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红娘报”。这两句,一句出自《牡丹亭》,一句出自《西厢记》,都是写爱情的,都有男欢女爱的情节。对林、薛这样的大家闺秀来说,这些都是禁书。林黛玉居然当众引用这两书,尤其是“纱窗也没红娘报”这句,可是犯了大禁。当时别人都没有在意,只有宝钗注意到了,回头看着她。

 

到了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就教训林黛玉了。她现身说法。说她也是个淘气的孩子,七八岁上也够缠人的。她家也算是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兄弟姐妹多,都怕读正经书,爱读诗词、小说,诸如《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等,无所不有,都背着人偷偷地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她以很陈腐的道德观念向黛玉说教一番,并说:“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段文字非常要紧,也藏有玄机。从这里可知,宝钗原本也是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有少女的天性。她也厌恶“正经书”,爱读《西厢记》等写爱情的书,而且读了不少。她年龄比宝玉、黛玉都大。《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都是很模糊的。从宝钗的才学、处世的成熟程度及她比胞兄薛蟠小两岁来看,她进贾府时,实际上应是十五六岁少女的形象,正当青春期。她读言情小说比宝玉、黛玉早而且多。黛玉是进贾府后才从宝玉手里得到《西厢记》的。宝钗说“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要是没有亲身体会,是说不出这种话的。“这些个杂书”她看了很多,是否“移了性情”、“不可救了”呢?又要回到第七回去,才能看出。 宝钗的病究竞是什么病?这是一大玄机。这病是“无名之症”,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热症。症状是“喘嗽”,气喘、咳嗽。按中医的说法,是内热引起寒热失调。病因是心火太旺,心火旺而烁金伤肺,金不克木,肺有湿热。联系第四十二回的内容来看。宝钗原本是活泼、建康的女孩子,又读了不少“杂书”,不可能不受言情故事的影响,又正当青春期。因此,她内心仍是少女的情怀,对爱情的追求时刻存在,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就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可是,又要自制,要保持大家闺秀冷若冰霜的外表。当冰冷的外表制不住内心的热情时,就寒热失调,就发病了,表现为“喘嗽”。“喘嗽”正是少女情欲的象徵。

 

第七回中那次发病是怎么引起的呢?这又是一个玄机。注意周瑞家的问她的话:“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就是说宝钗经常到荣府贾母那里去玩,三天前还去过。“那边”的一个中心人物就是贾宝玉。这个多情而又会体贴人的可爱的青年公子,比起宝钗看过的那些“杂书”中的风流才子更有个性和魅力。比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就很有些流氓习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又有些酸。宝钗,一个文学修养颇高的青春期少女,经常面对着宝玉,能无动于衷吗?能不心火旺吗?能不“热毒”发作吗?于是她发病了。她的“病”,正说明她是被“杂书”“移了性情”,即天生的本性得到文学作品的启发,领悟到了爱情的美好。怎么治?吃“冷香丸”。

 

这“冷香丸”又是一大玄机。这药方是和尚开的。佛家讲断绝七情六欲。冷香丸用的四种花蕊,都是白色素花花心,包含一年四季。就是要一年四季都是“素心”。服用时还要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黄柏性寒味苦,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从药方配伍看“冷香丸”是凉药,是平息心火的,就是要抑制宝钗身上的“热毒”,即少女对爱情热烈追求的心情。因此,“冷香丸”实际上就是封建礼教的形象化。但它要抑制人天生的情感是很难办到的,因此这药很难配成,要是次年雨水那天不下雨,白露那天没露,或霜降那天无霜,或小雪那天无雪,就都配不成。药难配,实际上是说病难治,这里也隐含着“天性难违”的意思。但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家教极严,这药配成了。可是,冷香丸也只能在发病时“效验些”,并不能断病根,不能从根本上“救治”。说明封建礼教不能从根本上扼杀青春的天性。所以宝钗的“病”还是要不断复发,因此冷香丸要配一磁坛,不时服用。 至此可以看出曹雪芹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的苦心和深刻用意了。宝钗这个形象精神世界十分复杂,并不像她的外表那样坦然、大方。她也是个悲剧性人物,而且命运比黛玉还悲惨。黛玉有知心朋友,可以说心里话,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使点小性子。宝钗没有知心朋友,没有人可以说知心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冷香丸”的功效。她的人性受到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观念很大的改造。她的病实际上是心病,精神上的病。从胎里带来的天性不是病,恰恰是天性受到摧残才造成了病。作者对人性的发掘非常深刻。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是以悲剧的方式显示了人的天性所固有的情感取向,显示青春的美好,揭示封建制度和礼教是如何摧残人性,摧残美好青春的。薛宝钗的形象同样反映出作者的审美观念。薛宝钗是美的,但作者暗示,她的美是残缺的美,病态的美。 曹雪芹确实是我国启蒙思想的先驱。他对人性发掘的深度,不亚于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他的启蒙思想又是通过艺术形象、美学创造来表达的。清王朝的文化专制统治迫使曹雪芹采用隐秘曲折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的启蒙思想、美学理想。这反而促使曹雪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极高的思想艺术成就。他以日常生活琐事作主要题材,又在其中暗藏玄机。又运用正反颠倒、真假换位、表里相反的手段,隐藏作者的真意,又使人能通过对玄机的破解去领悟作者的真意。少女的美好情感,本是健康的天性,却说成是“病”;本是摧残人性的礼教道德,却说成是治病良药“冷香丸”;本来没病,被冷香丸毒害成病了,却说成治病有“效验”;表面是身病,实质是心病,等等,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按:此文于2003年3月5日以《吃人的礼教――薛宝钗与冷香丸》为题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 本帖最后由 悉尼 于 2007-12-7 21:5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触屏版|BROBIKE ( 鲁ICP备18056232号 )

GMT+8, 2025-2-24 12:29 , Processed in 0.027589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